观察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

发表时间:2021/1/13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9月18期   作者:张珞
[导读] 观察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

张珞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云南昭通657200)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方法:研究起始时间为2018年1月,终止时间为2019年1月,入选的研究对象共计86例,统一进行抽签分组,设观察组43例,参照组43例,参照组应用行气活血法中医治疗,观察组则应用补肾活血法中医治疗,就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展开评价对比。结果: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35%,要高于参照组的74.42%;观察组的E2、P水平均比参照组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4.65%,要略低于参照组的7.98%,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机为肾虚为本,瘀血为标,采用补肾活血法治疗可获得显著的疗效,该中医治疗方案具有应用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补肾活血法;行气活血法;疗效
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是指子宫内膜,尤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出现在宫腔黏膜之外的其他部位,最为典型的症状为痛经,随着病情加重还可能出现月经紊乱、性交疼痛等,后期可能影响患者的生育结局,育龄妇女的发病率约在10%。虽然,子宫内膜异位症多数是良性病变,但其对于患者的正常生活及生育结局的影响也需要引起患者及医护人员的重视[1]。西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虽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复发几率高,还容易引发不良反应,长期用药对卵巢功能将造成影响,并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中医认为EMT为正气损耗过度、血行迟滞、肾精气不足引起的,治疗上以活血化瘀、益气补肾为原则。为此,本次研究以2018年1月~2019年1月86例EMT患者为对象,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了行气活血法、补肾活血法两种中医治疗方案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起始时间为2019年1月,终止时间为2020年1月,入选的研究对象共计86例,诊断标准:符合2015年《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指南》中关于EMT的诊断标准,以及美国生殖医学协会EMT分期Ⅰ~Ⅳ期。典型临床症状:慢性盆腔痛、肛门坠胀、痛经、性交痛。统一进行抽签分组,设观察组43例,参照组43例,本次研究征得患者的同意。参照组患者的年龄区间为21-43岁,平均(31.99±5.42)岁,其中已育20例,未育23例;观察组患者的年龄区间为22-43岁,平均(30.75±5.18)岁,其中已育21例,未育22例。记录患者的基础资料并展开统计学分析,未见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进行组间比较。
1.2方法
参照组应用行气活血法中医治疗,以消癥、软坚散结、行气活血化瘀。应用自拟行气活血消癥方,经前7- 10d以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所有治疗均持续3个月(1疗程)。方剂如下:黄芪30g,丹参18g,当归15g,续断15g,牛膝12g,香附10g,三棱10g,水蛭6g,九香虫6g,甘草5g。痛经严重者加延胡索,经量较多不加当归,瘀血明显者加牛膝、三七,气虚者加党参、阿胶、艾叶炭,血热者交丹皮、益母草,胃寒肢冷者加桂枝。
观察组则应用补肾活血法中医治疗,应用我院自拟补肾活血中药方剂,以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所有治疗均持续3个月(1疗程)。中药方剂如下:浙贝母10g,香附12g,三七10g,枸杞子15g,丹参15g,菟丝子20g,黄金15g,赤芍10g,经期加益母草30g,五灵脂10g,蒲黄10g,延胡索15g,治疗3-5d;卵泡期加刘寄奴15g,山茱萸15g,三棱10g,治疗7-10d;排卵期加莪术10g,当归10g,黄芪20g,路路通15g,治疗3d;黄体期加巴戟天10g,肉桂5g,女贞子15g,熟地黄15g,治疗7-10d。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床疗效:参照第3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委员会会议上修订中西医诊断EMT标准判定疗效。治愈:瘀血症等各项症状完全消失,B超显示盆腔包块等局部体征全部消失;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B超显示盆腔内包块明显缩小,还存在一定的局部体征;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改善,但盆腔内包块无变化或略微缩小;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2]。
②分泌中期(排卵后7d)测定血清雌二醇(E2)、孕酮(P)含量。
③不良反应:统计两组恶心、下腹隐痛、子宫内膜增厚、经量偏少等。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计算均由SPSS 21.0系统处理,遇计数资料以(n,%)表示,遇计量资料则以()表示,分别行卡方值、t值检验,以P<0.05认定为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效果
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35%,要高于参照组的74.42%,且有P<0.05验证其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临床中有一定的发病率,主要指子宫内膜在子宫腔之外出现,例如卵巢、子宫直肠隔等部位,由于内膜异位,局部组织受其影响可能出现充血、水肿等症状,加之以上变化多为周期性的,因此患者也会出现一些周期性的伴随症状,最为常见的就是痛经、月经异常等。但随着病程进展,病情加重,患者会出现一些更为严重的症状,例如性交疼痛、不孕等,对于患者生育结局的影响是恶劣的。以往临床上多采用西医治疗,患者服用米非司酮、孕三烯酮等治疗,虽然临床效果较为显著,但患者复发的几率也较高,还会出现不良反应,给患者造成二次伤害[3]。
中医中并没有子宫内膜异位症这一病名,其通常被归类为“不孕”、“痛经”等范畴,认为瘀血阻滞胞宫是主要的病理机制,加之本病往往病程较长,瘀血反复产生,久而久之,就会对患者的经络、脏腑及气血等产生影响,从而产生前文中提到的症状[4]。由于本病病程长,缠绵难愈,“穷必及肾”损伤肾气,血瘀化精乏源,又可加重肾虚,肾虚与血瘀相见并存且互为因果[5]。中医多讲求辨证施治、标本兼治,以肾虚为本,血瘀为标,在治疗中以补肾、活血、化瘀兼顾的原则,我院采用自拟中药方剂行气活血方、补肾活血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治疗[6]。研究结果显示,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35%,要高于参照组的74.42%,可见补肾活血法疗效更为显著;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激素水平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E2、P水平均比参照组显著降低,可见,在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激素水平方面,补肾活血法治疗更为有效。对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情况进行记录,发现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4.65%,要低于参照组的6.9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机为肾虚为本,瘀血为标,采用补肾活血法治疗可获得显著的疗效,且没有过多的副作用,其有效性与安全性都得到验证,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茜,高庆元.补肾祛瘀助孕汤联合西药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20,27(5):794-795.
[2]张晓慧,张华.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联合药物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16):2144-2146.
[3]陈芳,虎娟,谢群.隔药饼灸联合助阳消癥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20):2238-2240,2244.
[4]李琳.补肾活血化瘀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血流变学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31):92-94.
[5]马堃,陈燕霞,李敏.补肾活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临床经验[J].中国中药杂志,2019,44(6):1094-1098.
[6]张敏,王丽娜,郭瑾, 等.益气活血散结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180例[J].四川中医,2013,31(8):119-1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