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以学定教的运用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1月   作者: 王红 张欣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随着“以学定教”教学理念的应用,引发了教师对“教”与“学”的深刻思考,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体系发生转变,师生间的地位得以扭转,数学课堂有效性显著提升。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城中小学     王红   张欣   2550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随着“以学定教”教学理念的应用,引发了教师对“教”与“学”的深刻思考,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体系发生转变,师生间的地位得以扭转,数学课堂有效性显著提升。“以学定教”中的“学”即让学生亲自经历学习的过程,引发学生自主思考,确保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养成自主思考习惯,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通过“以学定教”,有效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以学定教;运用
        引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多要求,需要教师深刻意识到新课标的内涵,探析“以学定教”的内涵,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思维得以发散,主观能动性得以增强,然后再根据“学情”开展教学活动,让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而全面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如何实现“以学定教”和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扭转师生地位,奏响有效教学的旋律,已成为数学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小学数学课程“以学定教”的现状
        1.教师教学设计问题
         教学设计是提升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然而部分数学教师教学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学科特征和学习的“学情”,小学数学学科具备较强的逻辑性,教师对教学的本质、难度、学生能否掌握不甚清晰,没有考虑教学设计的适应性。其次,教学设计没有考虑学生的基础,仍采用“满堂灌”式教学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知识基础和预习情况,按照教材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的阻碍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最后,教学设计深度不足,数学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知识内容设计不合理的现象,即没有突出重点知识内容,学生课堂中掌握的知识难以和实际应用内容衔接,因而使得部分学生认为课堂中学习的内容较为简单,即使不用学也能迅速掌握。
         2.课堂教学模式问题
        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强调将学生作为主体,发展学生自主学习需求和欲望的同时兼顾其个性化发展。而在当下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不够严谨和仔细,学生的学习欲望也不是很浓,缺乏创造性和学习积极性,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对话较为匮乏,很大程度上让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不但很容易让他们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会使他们丧失知识实践应用能力。当下教育改革的方向主要是改变传统的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理念,通过“以学定教”等方式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强化学生的主体性,然而教师普遍忽略了这一点,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依然活跃,学生难以实现最优化发展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以学定教的运用策略
         1.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先学”
         预习是“以学定教”的主要构成,教师在新课教学前需要进行预习作业的布置,这些预习作业一定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思考空间,让学生“先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教案。例如在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教学中,在课前教师鼓励学生自主预习,基本掌握课本中的内容,意识到什么是小数,小数的性质是什么,在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基础和不同水平,进行分层预习作业设置将其分为ABC三个部分,例如A部分为认识小数,B部分为学习初步掌握小数的性质,C部分为能够简单的进行小数运算。在布置预习作业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预习,让学生“先学”,并在下堂课随机抽取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2.添加“对话式”教学内容,掌握学生的“学情”
         在预习过后,教师利用“对话教学”和“课堂抽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基础水平。例如在五年级下册“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教学中,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初步认识到“长方体”的性质和形状,然后通过提问,让学生联想一下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和长方体正方体类似?提到这种和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很多学生都会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课堂中,并激发探究欲望和互动欲望,和周围同学展开积极讨论,有的学生就会说:“桌子和椅子脚等都是长方体。”教师这个时候再点点头,对日常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大致总结,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对话,有效掌握学生的“学情”,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初步掌握后,教师再结合数学教材进行深入讲解,教师在根据教材备课时还需要参照相关的资料,但由于数学应用知识较多,如果按部就班的按照教材教学就会显得十分枯燥,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究意识。
         3.注重引导,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对运算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进而总结出一般规律,经过一系列探索活动总结出的客观规律,通过一个探索的过程,达到探索、理解、运用于一体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在掌握学生的学情之后,要循序渐进的进行知识讲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鸡兔同笼”的教学中,学生没有学过方程所以对于这类问题难以把握,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教师首先提出问题:“鸡和兔一共有10只,脚共有28只,那么鸡和兔分别有多少只呢?”部分同学用传统的算术方法解决,然而这一方法比较复杂,但是借助数形结合思维,就能让学生在轻易理解的基础上快速解决。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画出12个椭圆来表示鸡和兔,假设全部是鸡,那么就在椭圆下面各画上20只脚,还剩28-20=8只没有画,只要在其中4只上各添加2只,就得出4只兔子,6只鸡。就是通过这样一种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式,有效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4.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针对小学生基础较弱,学习积极性较低的“学情”,教师可以将多媒体这一充满现代感的教学方式引入数学课堂,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在二年级“认识角”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进行一组直角、锐角、钝角的展示,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分辨出哪个是锐角,哪个是直角吗?这三个角有什么区别?”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全部置于多媒体上,在看见问题后通常会积极和同学进行探究,通过教师、多媒体及学生三者的交互,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有效实现信息的分析和整合,高效的认识“角”。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将重心置于创建良好的数学交流环境上,以有效拉近学生和教师间的距离,学生存在疑问能立即向教师询问,教师也能当场作出回答,两者通过多媒体这一介质相互沟通,数学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三、总结
        打造出高效数学课堂的关键在于扭转师生间的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法,开展多元化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发散自己的思维、增强其探究意识,因此在“以学定教”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对“教”与“学”进行深度思考,及时创新教学理念,构建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做到因材施教,达到全面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黄卫华.小学数学课堂“以学定教”的实践思考[J].基础教育参考,2015(14):52-53.
[2]张清琳.以学定教,打造魅力课堂——小学数学有效学习的点滴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3(03):20-21.
[3]王丽明.小学数学课堂中以学定教的运用与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2(05):25.
[4]李国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学定教”策略初探[J].基础教育论坛,2020(17):27-28.
[5]张金霞.小学数学课教学中“以学定教”的策略初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7):2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