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意义与举措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1月   作者:王红梅
[导读] 学科融合对“人”的培养至关重要,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诸多要素高度契合。近来,受疫情影响,长期在线教育的教学方式让人们更加关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融合。然而,本研究还发现,学生长期居家网课学习,导致视力减退、体质下降。

上海市普陀区武宁路小学     王红梅 
      
摘要:学科融合对“人”的培养至关重要,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诸多要素高度契合。近来,受疫情影响,长期在线教育的教学方式让人们更加关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融合。然而,本研究还发现,学生长期居家网课学习,导致视力减退、体质下降。因此,对于长期在线教育,体育学科与信息技术一样,也是必须高度重视的学科,将体育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融合对学生长期在线学习有更积极的效果。遗憾的是,学科融合在教学实践中还不深入,教师也没有目标框架作为实践参考。基于现状,笔者认为需要以深化教师学科融合理念为前提,以“单元设计”为切入点,以相应的评价体系为辅助,才能循序渐进推进学科融合进程。
关键词:体育;信息技术;学科融合;在线教育
        前言: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在武汉出现而后于全国范围内爆发,对社会生活带来较大影响包括教育。学校线下教育一时间变为线上教育,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信息技术迅速成为教师和学生直面的问题。与此同时,学生长期居家学习,久坐不动,视力减退、体质下降也成为疫情期间一个关乎学生健康的重要问题,加之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紧密联系,体育锻炼也成为人们抵抗疫情、调节心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尽管已恢复学校线下教育,然而世界疫情仍较为严重各行各业仍毫不懈怠地防疫、抗疫。2020年暑期上海市教委继续启动新一轮网课制作,在此之际,解决学生视力减退、体质下降问题,直面和思考学生的健康与发展问题,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创新思维成为教育者必须关注的焦点。因此,笔者认为,新一轮网课的制作以及未来长期在线教育应当思考如何将体育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以制作更精良的教学方案,打造更高效的线上课堂,进而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这也是当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对人才培养的新思考。
        一、学科融合的内涵
        有学者指出:学科融合绝不是简单的拼凑和搭配,而是基于一定的教学需要进行的有效链接,具有内在的规定和要求。学者张鹤和杨奕认为:学科融合是在研究某一领域或学科问题时,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使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有机融合。教育价值和目的旨在通过多学科学习资源的介入,更好地解决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综合学习的能力。还有学者强调:教学目标引领教学内容,所融合的学科要有一致或相互迁引的目标。学科融合有心理学依据,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认知发展是分析与综合、不断深化的过程。
综上,笔者认为:学科融合是在尊重各学科的基础上,基于课程标准和育人目标,有效整合各学科内容,将知识与方法相互渗透、有机整合,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串联式”地获取与运用知识,同时发展全面分析、综合学习的思维与能力。
        二、体育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原因及意义
        将体育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融合是防疫时期的现实需要,目的在于解决学生长期在线学习造成的体质下降问题,帮助学生提升信息技术,适应长期在线学习的能力。其背后的学科融合理念是学科发展的趋势、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有效途径。
        1、疫情期在线学习引起学生视力普遍下降
        2019年第二学年,学生大多时间居家在线学习网课,疫情后通过对某所小学四年级某班28名学生进行视力检测发现:如表1-1,与疫情前相比,有19名学生视力下降,6名学生视力没有变化,仅有3名学生视力上升。所占比例分别为68%、21%、11%(如图1-1)。研究表明,疫情期学生居家在线学习后视力普遍下降。

                                   

 

 

        学生视力普遍下降的问题提示我们,或许可以通过学科融合的方法,整合各学科资源进而提高学生在线学习的效率,缩短学生长时间面对屏幕造成的眼疲劳。将体育与各科有意识融合也会引导学生切换脑活动以及身体状态,缓解大脑和眼疲劳。
        2、疫情期在线学习引起学生体质下降
        跳绳和仰卧起坐是国家对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重要指标。疫情期学生大多时间居家在线学习网课,久坐不动。疫情后通过对某所小学四年级某班28名学生进行跳绳和仰卧起坐测试发现:如表1-2,与疫情前相比,有17名同学跳绳个数减少,4名同学基本没变化,有7名同学跳绳有进步,所占比例分别为61%、14%、25%(如图1-2)。在仰卧起坐项目上,有16名同学个数减少,10名同学基本没变,2名同学进步。所占比例分别为57%、36%、7%(如图1-3)。研究表明,疫情期学生长期居家学习,久坐不动导致一大部分学生体质下降。

                           

      

 

 

 

 

 

 

 


        有研究发现:运动能激活大脑皮层,提高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效率。将体育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有利于增进学生健康,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实现“1+1>2”的教学效果。
        3、信息技术是学生在线学习的必备能力
        当今和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从小培养,尤其在疫情背景下,在线开展的各学科教学都是借助多媒体、APP、移动终端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已经产生不同程度的融合。学生需要掌握相关APP的功能,在线上完成作业或在线下完成并通过移动终端上传作业。对教师和学生而言,信息技术运用的熟练程度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工作和学习效率。若想保证学生线上顺利学习,必须同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然而身心健康是人发展的基础,因此,需要将体育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融合开展线上教学。
        4、学科融合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
        核心素养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各学科的教育使命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和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能力。学科融合符合学生的认知活动和知识构建,是学生心理潜在需要,知识的有机融合有助于学习正迁移的发生,学生容易产生融会贯通、醍醐灌顶的良好学习体验,学科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能力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凝练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因此,注重体育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融合是基于疫情背景下学生长时间在线学习的现实所需,因为健康的行为习惯和一定的运动能力将为学生奠定良好的身体基础,学生信息技术的提升是学生在线学习的技术保障,实现体育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必然要求。
        三、体育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融合的现状
        1、学科融合在教育实践中不深入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将多媒体技术、教学软件应用于实践,但对融合的理解比较肤浅。信息技术融合于其他学科的表现不过是书本知识转变成了多媒体课件。学生在线学习应用的信息技术还停留在打开APP学习线上教学视频,或者平板刷题训练,拍照、拍视频上传作业,依然是在传统的课堂之中,用技术替代先前的资源,处于“替代”和“稍微增强”的低阶状态。学生的信息素养、思维能力仍然不能切实提高。体育与其它学科的融合更停留在“拼凑”阶段,不过是缓解学生疲劳的身体活动“插曲”,在内容和目标上没有关联。诸多教学现象表明,体育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融合还处于萌芽阶段。
        学科融合不深入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很多教师尚未深刻认识学科融合的内涵及其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或者是教师们已经习惯传统的独立学科教学,不愿做新的尝试。更有可能是教师知识储备单一,不具备“一专多能的能力。加之各学校各学科教师教研活动大多独立开展,较少有学校有意识组织各学科教师联合教研、集体备课造成学科融合没有“沃土”扎根。
        2、学科融合缺乏系统的目标框架
        目前,一些有先见的一线教师已经认识到学科融合的重要性,期望通过学科融合改进教学。遗憾的是教师自身关于学科融合的理论知识还不丰富,又缺乏较成功的教学实例作为参考,更没有自上而下系统性的目标框架作为依据。
        学者一再强调:学科融合应当基于课程标准和育人目标,将各学科进行有机融合。然而,每个学科不仅有学科总目标,还根据不同水平划分了单元目标和教学目标,各教学目标又引领着特定的教学内容。面对内容丰富的各学科知识,怎样实现有机融合是困扰教师的问题。教师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又该如何设置目标,以何为参考和依据。若能有“融合目标”或者说更系统的目标框架为教师作参考,那么一线教师实现学科融合便“有据可循”归根结底,学科融合还处在初级探索阶段,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目标框架。
        四、实现学科融合的举措
        1、以深化教师理念为前提
        教师对学科融合内涵的深刻解读以及对学科融合的意义感知有助于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自主做出积极尝试:整合资源、优化教学设计,更能激发教师不断提升自我,在“一专”的同时谋求“多能”。因此,深化教师学科融合理念能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是推进学科融合的前提。
深化教师学科融合理念可以通过培训实现,线上、线下的教师培训是强化教师学科融合理念的有效途径。上海目前运用的教师培训平台主要是“十三五教师教育管理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培训更具开放性,可通过钉钉、腾讯会议等APP实现。
       教研活动是一线教师改进教学的重要途径,调整当前各学科独立教研的活动方式,为各学科教师搭建联合教研的平台,促进各学科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对深化教师学科融合理念有积极意义。传统的教研活动主要在线下开展,线上教研也仅限于“教研在线”平台。目前更多的教师运用腾讯会议,调出一至两个小时就能完成一次教研解决了调课、交通等诸多问题,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此外,进一步丰富APP功能,鼓励和带动教师合理利用办公、交流互动类APP将为教师教研活动提供更多可能,对深化学科融合理念、推进学科融合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2、以“单元设计”为切入点
        各学科独立发展已有相当长的时间,在短时间内对所有水平阶段的学生、所有课程内容实现学科融合尚不具现实意义,这需要一个漫长和不断摸索的过程。我们需要找准切入点,循序渐进推进学科融合。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季浏教授在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中关于课堂中发展学生运动能力时指出:要尊重相互联系的结构化知识,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内容有全面、完整的体验和理解,强调以单元教学的方式传授知识与技能。借鉴季教授的思路,笔者认为学科融合可以以“单元”为突破口逐步推进。
        学科融合确定以“单元”为突破口进行单元设计后,各学科教师需要在研读《课程标准》和单元规划的基础上,综合、深入分析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厘清各学科单元教材内容和体系以及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整合知识与育人价值,进而把握重难点,选择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而凝练出“融合型”的单元目标,为各学科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奠定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各学科教师可以预先整合本学科单元目标,然后通过联合教研方式对学科间有内在联系的单元进行融合,然后联合备课,相互给予建议,实现单元设计最优化。在单元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由浅入深地为学生设置单元问题链,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思考,唤醒学生对“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抽丝剥茧解决问题的动机,进而在此过程实现“授人以渔”。
        3、以改进评价机制为辅助
        为了促进学科融合,评价机制也应当做出调整。学科融合以学生发展为本,主要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因此,评价也应该指向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换句话说,评价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传统的评价过多依赖期中、期末的笔试,主要采用结果性评价,忽略了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另外,传统的评价是各学科相互独立的,随着学科融合的推进,多元化的评价尤为重要,不仅需要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还需要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还有学者指出:教师在实施评价时,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平时的表现进行跟踪记录,并结合访谈、文本分析等方式,给予学生质性文字评价。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心率手环记录学生在课上的心率变化,结合课上的运动负荷以及课后学生的身体感受、心理体验给于学生更全面的质性评价。
        前文提到学科融合要以“单元”为突破口,那么评价也应当结合单元目标来制定,不同的单元目标制定不同的评价内容和方式。如此,评价的指向性更强,反馈和激励功能才能真正实现,也更有利于学科融合的推进。
        五、小结与建议
        学科融合是教育发展所趋,是时代发展需要,更是人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将体育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融合是预防疫情来袭,制作新一轮网课的现实需要。然而,目前很多教师对学科融合的关注度还不够,教学实践中学科融合还不深入,也尚未形成系统的目标框架作为教师学科融合实践的参考,因此推进学科融合需要以深化教师学科理念为前提,以“单元设计”为各学科教师联合开展工作的切入点,以相匹配的评价体制做保障。
        在学科融合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应当关注深度学习,追求有效的学习迁移和真实的问题解决,强化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科融合要建立在尊重各学科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要有选择的融合,切记走“完全融合”道路。学科融合要循序渐进推进,需要一个漫长和不断摸索的过程,深化教师理念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张鹤,杨奕.学科融合背景下小学课程融合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0(02):128-132.
[2]季浏.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思考与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09):72-80.
[3]武小鹏,张怡.深度学习理念下内涵式课堂教学构架与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04):26-32.
[4]季浏.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于《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解读[J].中国学校体育,2018(04):11-13.
[5]杨清.后模式时代的学校课堂教学变革:从标签化多样到内涵式多元[J].中国教育学刊,2016(09):51-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