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浩
天津红光中学 天津 300240
内容提要:作为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就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所谓地理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实践力这四大方面。而课堂的有效提问就是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一个有效的方法。这篇文章就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来阐述这一观点。
关键字:地理核心素养 课堂有效提问
近年来,我国素质教育的成果越来越显著,可应试教育的烙印仍然很深,重分数,轻核心素养的现象突出,这与21世纪的学生要求极不相符,也是我们基层教师要面临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于我们地理这门课来说,地理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实践力这四大方面。众所周知课堂的提问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了解与对话重要的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能够独立的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重要的手段。因此,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就成为了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主渠道之一。
一、有效课堂提问的含义
我们所说的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活动”是指学生可以主动思考、积极交流,踊跃参与教学活动。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老师带领着学生发现新问题、分析解决新问题,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与过去灌输和强制式的“发问”有质的区别。这也体现了地理核心素养中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有效课堂提问的实施策略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主要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效提问:
1. 调控课堂提问的难度
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这三个层次之间周而复始,螺旋式上升。所以课堂发问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容易,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被激发出来,把有限的课堂时间都浪费了;问题太难又会使学生学习的信心丧失掉,也会失去提问的价值。
比如我在讲授地理七年级下册《日本》(以下简称《日本》)时,就是提问学生通过地图,来让学生描述日本的地理位置。
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但是要想回答完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首先结合前面的知识,要想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必须包括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而大部分学生都只看到了图上的经纬线,描述出了经纬度位置却忽视了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这样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就找到了“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相结合的地方,使学生这部分认知结构得到了促进、巩固并且发展,也迅速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并最终使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化归到“已知区”中去。
2.调控课堂提问的频率
我认为要想控制课堂提问的频率问题,老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捉住知识的重点、难点,设计思考量大的问题,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避免问题太过繁复或者直白。比如,我在讲《地貌专题复习》这部分内容时,把不同的地貌划分了不同的兴趣小组,每个小组都给学生选取了不同的图片来分析、讨论。
学生在体验了流水地貌的学习过程后,教师点明了地理现象
认识的基本规律,强调了怎样使用方法论,便于学生把方法有目
的迁移在后面的几种地貌的学习中去。
这样的提问才能够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利于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的课堂提问。
3.适时调控提问的等候时间
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师一定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留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一般来说从提出问题到让学生回答问题,等待学生的时间至少在3~5秒钟。如果教师所提是开放性的问题,那么就要等待学生大概10秒钟的时间。如果需要小组讨论,那么至少要留给学生5~8分钟的讨论时间。时间不能太久,太久的话就会使学生有倦怠感,也会浪费课堂时间。
4.恰当搭配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
所谓的封闭性问题就是把答案限制在一个或少数几个之内的问题,而开放型问题是指没有固定的单一答案。所以,影响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老师所提出的问题的开放程度。
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下《中国的行政区划》这节课时,利用了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记忆,所谓的生活记忆法,就是让学生根据汽车的车牌来记住某个行政区划的简称以及全称。
这个就属于封闭性的问题,答案比较唯一。但是在利用形象记忆法时就是开放性的问题,
因为对于每个行政区的轮廓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不同的形象,作为老师,不能把自己认为的形象作为标准答案强加给学生。通过这样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转换,使学生对中国的行政区划这部分内容能够理解的更为深刻。也更好的培养了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关于区域的认知这部分能力。
此外,在这里还要强调一点,就是要充分体现本学科的特点,“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来进行有效提问。
在讲农业区位变化时,我举的例子是天津市周边郊区蔬菜种植的品种和规模:20世纪8、90年代,城郊主要是大规模的种植大白菜、大葱、萝卜等;现在,不仅规模小了,还大多以温室大棚的生产方式出现,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经过对这个问题的合作探究,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且对生产和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也了解的更加深刻。地理课堂的“生活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课堂的“真实化”有利于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价值,地理课堂的“广泛化”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也就培养了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实践力。
下面我们再来结合课堂案例探讨一下提高课堂有效提问的常用的一些方法。
三、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常用方法
1.破题法
就是根据地理课程中一些章节的标题,来进行恰当的设问,使学生先了解知识的重点,来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
比如在讲授高一下册《地域文化》的时候,我通过四幅图片
设问学生这四大文明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得出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的概念,使学生对这个概念掌握的更直观更牢固。
2.寻究法
就是根据事件的结果,对事件的原因、经过进行寻究性设问,从而利于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例如,我在讲授高二《旅游景观的欣赏》时,给出一线天的图,
告诉学生这种峡谷、洞穴、一线天要置身其中近观,,至于为什么要近观就要学生根据图片自己体会,分析。从而真正掌握这种景观的观赏方法。
3.评价法
就是老师把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组合的方式进行展示,然后让学生自己判断出哪种方法最有效。比如我在讲授七年级下《中东》这节课的石油输出路线时,就是把几个学生画的不同的石油输出路线显示在大屏幕上,让大家一起分析哪种方式最合理及其原因,这样既加深了记忆,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已经比较注重课堂的有效提问,但是仍然会犯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1.问题设计过多
这样就会使学生只顾着答题,忽略了理解知识真正的内容与层次。以后要注意没必要的内容不要说太多,要扩展的内容进行再创造,让学生一步一步的理解、深化和运用知识。
2.问题设计缺乏创意
在教学中有时经常会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这种不是问题的问题,也会使学生产生惯性思维,顺口就答“是”、“对”,而没有真正的思考,貌似课堂气氛很活跃,实际没有课堂实效性。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语言的精准性,以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教学是一门需要创新的艺术,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能够成为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创新突破点,我这篇文章中所谈到的课堂的有效提问就是其中一个。只要作为教师的我们能经常的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并且善于反思问题,就一定能使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成为精品。
冯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