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朝霞
温州市光明小学 浙江 温州 325088
摘要:学情,即学习者的“前见”,“学习者知道了什么。”山东大学曹明海教授在《语文教学解释学》中对此有清晰的阐释:“学情”是读者理解文本前就已经具备的阅读经验、价值观、知识、思维方式等。学生在进入文本阅读之前,它的世界绝不是白板一块。学情构成了学生理解和视域。了解学生的学情,教师在课堂上就会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并在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开展有效教学。下面,我就以从三方面进行阐述:一、依托学情,把握“教”的起点;二、借助学情,放大“学”的过程;三、凸显学情,挖掘“练”的契机。
关键词:学情;小班化;有效
一、基于学情,把握“教”的起点
叶圣陶先生说过“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叫他们预习不可”,他认为,预习是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第一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有效课堂的前提是教师对学情清晰而准确的把握,好的预习设计便是课堂教学的起跳板。通过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了解,教师便可以准确把握学生的现有基础,及时调整预设,将有效的时间花在学生需求之处,踏着学生的学情起舞,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前预习无缝对接。在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我设计了以下“课前学习单”要求按照下面的提示自学课文,每完成一项,就在相应的地方做自我评价:
老师对学生的“课前学习单”的情况进行了整理反馈:
课堂上,在检查预习、初读环节,重点交流“学习单”中学生理解困难出现频率高的词语:对“眷、梭、侄”这几个易错字从字形、字义、字理上进行了重点指导,让学生练写几个:对主要内容的把握进行了方法的总结:最后将学生的问题出示在屏幕上,让学生进行归类分析,“哪些问题其实是说同一个意思?在这些问题中,最核心的是什么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确定了关键性问题和自主学习目标:这两根手指到底指的是什么?你觉得严监生一个怎样的人?课文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这个人物的?教师就是这样根据“课前学习单”中的学生预习的困惑,提炼研读的中心问题,运用针对性的策略,在课堂上张弛有度地引导,做好学生的“引领者”,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阵地。
二、借助学情,放大“学”的过程
要让课堂成为真正的有效课堂,首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空间。传统课堂采用“线性”设计,过于注重目标的达成,教师的高频提问,压缩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窄化了学生言语实践的轨道,限定了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向。而借助学情开展的小班化有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时空极其开阔、宏大,聚焦文章的重点和难点,用富有弹性的块状预设来架构课堂,让课堂变得简约而又丰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能得到整体和谐发展。比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我设计了这样的预学单:
对预习题5,我做了如下整理,反馈的情况如下:
为什么父亲鼓励儿子?
父亲为什么这么苛刻?
为什么儿子写的诗,父亲不同意母亲的说法?
父亲严厉地批评也算爱?
父亲明明爱“我”,为什么要这样?
我把这么多的问题归纳起来,并追问:看来,同学们对父亲的这种爱并不完全理解,到底这样的评价是不是在爱巴迪?组织学习活动,小组讨论:(1)默读课文1-14自然段,用“——”画出描写巴迪的句子,思考:为什么说父亲也是爱巴迪的?(2)摘录关键词,说说你怎样理解父亲的爱?完成以下学习单:

我们小班化的课堂上,老师就是根据学情,舍得花时间,甘于退位子,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立合作机制,上着上着,老师不见了,看到的是学生拔节似的生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这种对话式的课堂。老师给学生挖了一个又一个的“坑”,这一个个“坑”,其实是自主学习的场,是思维高度活跃的欢乐谷。我们这里的小班化听不到老师的说教,听到的是学生基于思维的争辩与探讨,看到的是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
三、凸显学情,挖掘“练”的契机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阅读教学的归宿不是课文,而是用好课文这个例子,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提升素养。“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课文教,而不是教课文。”这样的话语,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事实上,有些老师的困惑在于方法的缺失,在于如何根据学情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上真实地开展有效教学。
如第9课《枫树上的喜鹊》课后题:看到下面的情景,你会想到什么?试着写下来。
我看见喜鹊阿姨找了一条虫子回来,站在窝边。喜鹊弟弟一齐叫道:“鹊!鹊!鹊鹊鹊!”我懂得,他们的意思是:“ 。”喜鹊阿姨把虫子送到喜鹊弟弟嘴里,叫起来:“鹊,鹊,鹊……”我知道,她是在说:“ 。”
落实这道习题,学生既要模仿文中的语言形式,也需要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前后文的关联,猜测两只喜鹊在说些什么。在执教过程中,有学生说喜鹊弟弟的意思是:“我饿了!我饿了!我要吃!”此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喜鹊弟弟说这些话符合当时的情境,但是不符合文本语言的形式。让孩子们回到课文中,再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其中的奥秘:要根据喜鹊叫声的语气和长短来想象语言的表达。学生再次想象时,学生们对这句话有了不一样的表达,如:“我饿里了!我饿了!妈妈捉的小虫子好香啊!”“太棒了!太棒了!又有小虫子吃了!”只有教师根据学情,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将生活与文本联通,学生才能知道文本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就这样,教师陪着学生讨论,等着学生发现,看着学生成长,教师在逐步更新学生内在语言图式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在新的语境中习得了阅读策略。同时使得学生的语言实践与教师的指导相映成趣。让学生徜徉在语言文字的体味之中,在理解、实践、创造学习语言文字,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引燃学生的“乐学点”。
总之,依托学情为载体的小班化课堂,避免了教师过多的讲问、繁琐的分析、琐碎的对话、无度的拓展,解决了课堂上语文教学“高耗低效”老大难问题。教师便可以准确把握学生的学情基础,及时调整预设,将有效的时间花在学生需求之处。让学生在相互砥砺对话的过程中,展现课堂别样风采。让课堂真实发生,真正实现小班化的教学理念“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快乐每一个”。
参考文献:
[1]张向华, 薛晓光. 学情观照是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石[J]. 小学教学参考, 2013(1):4-6.
[2]郭思乐. 教育走向生本[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