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坚
兴宁市坪洋中心小学 514500
摘要:在新课程的倡导下,我们在体育课程中遵循“健康第一”的核心理念,促进学生的茁壮成长,巧妙地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整个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立足小学阶段,对体育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给出了几点自己的建议,分别是教学形式游戏化,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设计情境,提高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还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键词:小学;体育;有效教学;游戏化;课堂氛围;探究性学习
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中,体育课程一直是无足轻重、无关紧要的,所有人都没有正视过体育教学。不过,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以及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身体健康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也渐渐的意识到,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终身锻炼意识的重要性。笔者任小学体育教师多年,在教学中一直在探究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现将自己的所得归纳如下。
一、教学形式游戏化,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有效教学的首要因素是课堂学习氛围的营造,基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这一时期的学生意识形态主要以玩乐心理占主导,因此,对于体育项目的教学,我们应当将其进行游戏化的创设,以此来对课堂进行教学。而体育项目的教学就其本身性质而言,对于游戏化的创设也具备非常大的优势,这一优势的利用,能够在引导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促使浓厚学习氛围的形成。
例如,在进行“小篮球”教学时,对于“传接球”技术的教学,笔者便借助将其游戏化的形式,对课堂进行了构建。如:对于“双手胸前传接球”的练习,笔者则组织学生首先分成两列队伍面对面站立,游戏的规则设定也十分简单易于小学生掌握,即传球的一方在向对面学生进行传球时不作出提前通知,在规则的运用传球动作要领的前提下随机传球,而接球的一方则必须做出瞬间反应,并作出规范的接球动作要领进行准确接球。这一游戏的设定,大大的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为课堂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既有利于学生全心贯注的投入与学习当中,同时还能有效锻炼学生对于“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的运用熟练程度和良好的反应能力,为课堂有效教学的构建奠定良好基础。
二、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灵魂之际,越来越多的教学形式涌现出来,探究性学习以其日益凸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价值倍受人们关注。在体育课堂开展探究性学习,能够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大大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并且,在新时代的教育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因此,在探究性学习的开展中,我们要有机的融合小组合作的形式,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又注重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保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
比如,在5×60米接力赛中,这项体育项目本就是需要团队合作的。在比赛的过程中,一些学生发现在进行接力棒的交接时,整个过程不够流畅,甚至有可能出现接力棒掉落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参加接力赛的学生在赛后开展了组内讨论,理清了接力棒交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提出了几种解决的方法,并且亲自进行了实践的演练,最终确定了最有效的一种。
三、通过设计情境,提高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
我们都知道,体育教学中重难点的突破是评价一堂课的重要指标,体育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是根据教学目标而设定的,重难点突破是为达成本次课的教学目标而服务的。所以,围绕重难点设计教学需要我们认真的思考,设计突破重难点的手段与方法。小学生的体育课,多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在游戏的参与过程中,学生逐渐体验到学习内容,恰当的情境能让学生很快地理解重难点。
如,水平二三年级“跳跃:连续向前跳跃”教学设计,重点是“双脚起跳、连续跳跃”,难点是“起跳有力、跳跃连贯,上下肢协调用力”,从分析重难点,可以发现本课主要解决“双脚起跳、连续跳跃、上下肢协调用力”的问题,那么可以设计“小袋鼠学本领”(袋鼠学生都知道),让每位学生都成为小袋鼠,在准备活动中可以设计小袋鼠学跳越(双脚跳)的练习(学生学习老师的跳跃);在基本部分可以让学生体验小袋鼠的“连续跳跃”——双脚落地就离地,要“连续跳的远”——上下肢协调发力。为了解决“连续”问题,可以设计小袋鼠双脚跳跃后落在滚烫的地面怎么办的情境——离地迅速。通过针对性的情境教学,学生会很快进入课堂,也会带着思考情境中的一些问题的解决办法,并尝试着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我们要改变“放羊式”的教学方式,使小学体育课堂具有更加浓厚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欢乐的课堂中习得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真正实现自身的发展。希望诸位能够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小学体育课堂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小组合作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效果探析[J].马昌杰.中国农村教育.2019(31)
[2]施永坚.核心素养视角下提升小学体育游戏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3(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