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22期   作者:陈黎
[导读] 小学阶段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很多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的成长过程中过于被长辈关注和溺爱,这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正确的德育观念的形成非常不利。
        陈黎
        重庆市大足区国梁镇中心小学  402360
        摘要:小学阶段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很多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的成长过程中过于被长辈关注和溺爱,这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正确的德育观念的形成非常不利。在小学阶段要正确培养小学生的德育观念,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就需要对他们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更蕴含着很多正确的德育观念,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对小学德育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渗透
引言
        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全社会都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尤其对于小学教育而言,本身就肩负着培养广大青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情操的重要职责。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将传统文化一点一滴地渗透到小学德育教育当中,使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情操得到全面培养与提升,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1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意义
        1.1有助于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
        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进行融入,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价值观自信,还能够有助于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几千年的风雨形成,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一些思想,对当今的国民素质提升,仍然有着重大的影响意义。所以,在传承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一定要结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小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仍然需要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当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还能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
        1.2改善小学德育现状的必然需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门向世界敞开,在吸收了先进技术及经验的同时,各种外来文化、思想也纷纷涌入,尤其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的现阶段,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数量、渠道、速度都得到极大的提升,其中充斥的不良信息更是五花八门。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很难有效进行众多信息的分辨,极容易受到不良信息、思想的侵蚀,对其德育和道德建设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面对小学德育的现状,教师应积极进行学生的道德建设,以此帮助学生增强对不良影响的抵御能力。而通过在小学德育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进行传统文化中德育因素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学生思想意识的强化,有助于提高小学德育的效果。
2小学德育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2.1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我校遵循现代教学原则,采取“复习经典诗文—新课诵读—经典连接—明义导行”的国学课程模式,通过丰富多彩的诵读方式,将文化经典演绎成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活性画面,如拍手诵读、画面跟读、器械配读、情景表演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拘泥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融经典故事演讲、经典美文朗诵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将传统文化与各学科相互呼应,相互拓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着高尚,激发起纯真,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格品质,夯实德育根基。几年来,我校先后获得“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民间文化教育示范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校、辽宁省美育特色学校”等荣誉。文化打点底色,特色引领发展。生命的质量在文化传承中不断提升,学生良好的礼仪和品格在文化传承的濡染中形成。

育德于心,树德于行,立德塑魂的时代新人奠基工程,任重而道远,胡小人将奋发前行,为探索新形势下的德育教育工作新举措继续努力。
        2.2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时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国家是礼仪之邦,我们国家的人民懂礼、守礼、习礼、重礼,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道德规范,是我们作为礼仪之邦的重要象征。在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这些礼仪文化的内涵,并能从自身做起。现代社会是信息大爆炸和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社会,社会变革很快,但是人们之间的交往礼仪还是需要遵守的,如果人们之间没有了交往礼仪就如禽兽一般。“礼仪”包含着对天地、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包含着对人类的道德品质的追求,是构成现代社会和谐文明的主要保障。在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并结合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效开展礼仪德育教育活动。例如,在日常的生活中,小学生要尊重老师和长辈,见了长辈和老师要问好。比如在路上或家附近遇见长辈,要面带微笑向长辈问好,注意礼貌,相反如果遇见了长辈扭头就走,或者假装没看见,都是不礼貌的行为;有的小学生见了老师扭头就走,根本不给老师打招呼,这是德育教育失败的典型案例。日常见面打招呼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礼貌,是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除了让小学生从小处着手懂礼貌,还要从大处对学生进行礼的德育教育。比如,在《礼记》中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思想,描述了大同社会,包含了古人对民族融合发展的大智慧。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更是充分展示出了古人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这些大处着礼的思想应该让学生掌握和理解,以提升他们的世界观,拓宽他们的德育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德育素养。
        2.3营造浓厚传统文化校园氛围
        环境对于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是深刻而又长远的,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除了家庭以外,学校是他们每天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经历过整个小学阶段以后,学生对于学校中的一景一物已经了如指掌。因此,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对校园环境进行充分有效的利用,营造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和学习氛围,这对于小学生性格品质、德行观念、行为意识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种氛围的营造,可以针对校园中的硬件设施进行有效利用,例如将校训制作成大型石刻,矗立在学校门口,在走廊里悬挂各种古代名人名言,励志语录等等;还可以文化活动的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在学生面前,比如每年定期举办孔子文化节、古诗朗诵大赛、书画展览、文学名著交流会等等,让学生每天生活在一个充满传统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当中,使思想感悟得到升华与熏陶。
        2.4提升教师知识储备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庞杂,内涵丰富,而大多数从事小学德育教学的教师学历都是大专。教师的学历层次不够导致教师原有的知识储备量也就不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有部分被引用到小学德育教学的课本上,但是内容有限,并且仍然存在部分教师对其解读不清。由此可见,提升小学德育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量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教育融合的重要措施。
结束语
        小学德育是小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德育教育资源形式单一、内容贫乏一直是小学德育教育的普遍问题。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文化精髓,恰恰能够弥补和完善小学德育教育的不足,不仅可以提升德育教育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促使小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传统文化学习与探究,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同时,构建小学生完整的人格以及优秀的品德素养。
结束语
[1]夏蝶.浅谈如何将传统文化应用到小学德育教育中[J].语文课内外,2018(28):240.
[2]谢忠云.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略研究[J].科普童话,2018(04X):39.
[3]高波涛.浅谈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5(01):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