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光集团苏皖区域 江苏徐州 221000
摘要:徐州市是古九州之一,自古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楚风汉韵”塑造了此地人崇尚英雄悲歌、重义豪爽的性格,“北雄南秀”影响了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古彭大地。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景观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座给人印象深刻的城市与道路、边沿、结点、区域、标志物这五要素息息相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历史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众多;作为国家交通枢纽和工业重镇,徐州城市外向扩展明显,并出现“老城区+新城区”的双核心模式。因此,如何保存城市本身的历史风貌,合理处理交通、历史、发展等因素的制约关系,体现出科学、现代和有活力的城市氛围至关重要。
关键词:楚汉文化 景观 城市意象 新城区
徐州市是淮海地区的中心城市,彭祖文化、楚汉文化都在此留下了深刻印记,它地处江苏省最北部,接连鲁豫皖三省,是重要的交通要道,自古“兵家必争之地”。从地理位置上看,徐州是淮海经济区域的中心城市,但是作为省际边界城市,行政区划使其地理中心城市的优势难以发挥,“边缘化”成为徐州的特征之一。徐州位于“长三角经济区”和“京津冀经济区”之间,有学者将其称为“柔软的脐部”,虽然是气之所存之地,但是其经济发展远不如前两个经济圈。本文首先分析其历史人文和地理坏境,然后分析其城市内部意象,探讨居民生活空间,最后依据徐州市城市规划,探究其新旧双城共建的发展新走向。
一、徐州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深深地域的烙印。作为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和活动行为,往往通过文化传承和空间限位两种形式来体现。因此,城市地域文化是明确城市独特性、多样性的重要依据,是构建城市意向最基础、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①彭祖文化
徐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古九州之一,古称彭城,《庄子•逍遥游》中“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即为彭城人,现今仍存有彭祖祠、彭祖楼、彭祖井、彭祖园园等历史古迹;彭祖饮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伏羊节现已成远近文明的美食盛会,深深影响淮海大地一方水土。“城市从其起源时代开始便是一种特殊构造,它专门用来储存并流传人类的文明的成果,从而保存不断积累起来的社会遗产。”1居民生活习惯的古今传承也是一种文化继承。
②楚汉文化
徐州是刘邦故里,项羽故都,“四面楚歌”的英雄悲歌,“大风起兮”的豪情壮志,都在徐州的文化流传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两汉文化兴盛、起源和集萃之地,徐州楚汉文化遗产档次高、丰富度强,其中“汉代三绝”--汉兵马俑、汉画像石、汉墓驰名中外。“楚汉文化”成为徐州市的历史文化品牌,“如同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可以品牌化。在这种情况下,品牌是根据某个特定的地理名称确定的,品牌的功能,就是让人们认识和了解这个地方,并对它产生一些好的联想。”2城市品牌就是城市的风格和个性,它体现着城市的理念和价值取向。楚汉文化是历史留给徐州的文化遗产,既要保护也要发展,徐州东郊以楚王陵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馆为主的汉文化景区已经建成,成为吸引外地游客的观赏景区。
③战争文化
徐州是一座充满着英雄悲歌的城市,自古为重要的军事要塞,从楚汉争霸到淮海战役诸多重大战争都发生在此地。徐州地处华北平原,背山近水,乃中原、山东、江淮之间的四战之地,是绝佳的区域地理中心。南北对峙时期,徐州“北国锁钥,南国门户”战略位置愈发重要。据统计,徐州历史上发生过大大小小四百余次战役,“楚汉相争”、“三国会战”、“淮海战役”等家喻户晓的大战役,给徐州这座英雄之城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烙印。
二、城市特征分析
2.1 整体格局
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徐州的都市化进程也在逐渐加快,城市景观也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出以道路、边界、区域、结点与标志物五要素来解读城市意象,林奇认为一个好的城市应具有清晰性与可读性,“一个容易产生印象(可识别,可见)的城市,应该是有一定形状的,有特征的,惹人注意的。对这种环境的感知不仅是简化的而且是有广度和深度的。它将是一个各具特征的各个部分结合明确而且连续统一的城市。在何时何刻都能使人理解和感知的城市。”3
古徐州历史悠久,水患、兵革、更代等历史因素交织,城市布局几经变革,最终迁定于—现今彭城地区。徐州古城山环水绕,四周处处有名胜古迹,尤以汉墓群和古战场遗址为人称道,形成“城下有城”的独特现象。改革开放以后,徐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加速,主城区跨过明清老城墙,形成“三环路”为界,十里淮海路串起徐州城的格局;2000年以后,城市由彭城广场商圈单核发展,逐步向大龙湖新城区扩张,“老城+新城”的双核模式逐步形成。徐州通过跳出老城发展新城的思路,避免对传统城市肌理的拆迁破坏,利用原有水库、废弃农地规划现代新城,使得“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城市格局愈发清晰。
2.2城市意向要素
①道路
对很多人来说,道路是意向中的主导元素。人们正是在道路上移动的同时观察城市,其他的环境元素也是沿着道路展开布局。
徐州市主城区路网格局清晰,由东、西、南、北四条三环路围绕而成(图一),淮海路与建国路两条道路贯穿东西,中山路,西安路,解放路,二环西路四条南北走向的道路将城市划分出来(图二)。徐州主城区的道路属于四四方方,比较清晰明朗,城市居民很容易在城市中找到东西南北,方向感极好,城市内部道路清晰明了,很容易在徐州市内辨别方位。但是近年来,随着铜山新区、东区徐州高铁站,金山桥经济开发区以及新城区的扩建,大多数市民对于三环以外的道路没有十分清晰的印象。
(图一)
② 边沿
黄河故道是一条环城边沿,从西北方向流向城市东南部,形成一个连续的边沿(图二),正是由于黄河故道的存在,徐州市老城区一直没有发生变动,虽然历史上多次经历黄河水灾,但仍然是在旧址上修建,“明洪武间在全国形成的修城高潮中,废武安州州城,并在旧址上重建徐州城。其后历次修建,使得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布局渐趋合理。”4这也造成了城上城的景观。徐州云龙湖沿岸则是效果性很强的边沿,湖北路沿岸有市民广场、音乐厅、寿石以及供人们散布休闲的道路,而湖东路沿着云龙山一侧有十里杏花、季子挂剑台。西南方向则是两条三环路将其划分,由于景观不多,没有给市民留下清晰印象。云龙湖东北方向的边沿,使得云龙湖的区域清晰明确,人们印象中这是个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西南方向边沿的模糊,城区中的市民往往有云龙湖西南方向以外即郊外的感觉。
③ 区域
总体来看,徐州现已形成“2+6+15”新型区域中心城市空间新格局,即以“老城区+新城区”+六大生活片区为主的城市空间结构。各个片区功能定位、功能、底蕴均各有千秋,鲜明的特色让人有明显区分感。以彭城广场为中心的老城商圈,是当值无愧的老城CBD核心区域,周边金鹰、百货大楼、苏宁广场等大型商业中心鳞次栉比。“穷北关,富南关,有钱都住户部山”,足见老徐州人对其的认可;片区明清民居集中,既有北方四合院的规整划一,又有南方民居的曲折秀美,是“楚风汉韵”的传承之地。5A云龙湖景区乃徐州城精华之所在,湖光和山色交相呼应,植被繁多,是徐州市民心中散心漫步的绝佳去处,也是徐州“一城山水半城湖”的一张靓丽名片。
新城区为徐州市政府驻地,是新兴的文化、政治、经济中心。该片区以大龙湖为核心,规划徐州奥体中心、淮海博览中心、中央CBD、市政府等多功能片区,居住群体年轻而富有活力。其余各片区或产业经济发达,或高教资源集聚,或景观资源优质,各具特色,是徐州大都市区的重要支撑。
④ 节点
说起江苏的水,最先跳入脑海的总是六朝古都南京,太湖凌波的无锡,或者小桥流水的苏州……“一城青山半城湖”徐州渐入世人眼帘。外城“北而导致承托层移位,导致滤砂进入汇水管道,流进清水池。
4.4滤池滤料粒径变小
滤池滤料在长期的反冲洗过程中,粒径会因相互之间的碰撞摩擦变小。滤砂粒径变小后重量变轻,更易在反冲洗时被水流带走。并且,粒径变小后的滤砂也容易在过滤过程中聚积到砂层底部,通过配水孔眼进入汇水管道,流进清水池。
5 清水池积泥分析
5.1清水池积泥形成原因
清水池淤泥的来源主要是双阀滤池。当过滤一段时间后,滤砂的含泥量逐渐增多,截留物也不断增加,此时截留物可能穿透滤层随水穿过滤池,随滤后水一起进入清水池,日积月累后清水池中淤泥量增多。且使滤后水水质不能满足生产要求,或是滤池的阻力增大,以至滤后水量减少,此时就需要进行反冲洗,以恢复滤池的能力。
但是,当反冲洗不均匀时,反冲洗强度小的部位滤砂清洗不充分,易于出现积泥,使得滤池过滤效果降低,出水水质变差,长此以往清水池内就出现淤泥。
表7 双阀滤池1-10#滤格含泥量统计表(采样时间:2016年)
.png)
注:采样时运行滤格为:2#、3#、4#、6#、9#,其余滤格处于停用状态
含泥量大于3.0%的滤砂过滤效果就会变差,导致滤后水浊度上升,此时需要对滤池进行反冲洗,降低滤砂的含泥量。
由表7可知,只有2#、3#、9#滤格含泥量较低,其余滤格的含泥量均超过3.0%,滤池过滤效果较差,水中大部分杂质直接通过滤层进入清水池,导致清水池淤泥量增加。
6 滤池漏砂及含泥量高的应对措施
清水池内的石英砂主要来自于滤池的漏砂,主要原因已通过更换配水管的方式解决,其他因素包括滤池反冲洗强度过大、反冲洗不均匀、滤砂粒径变小。
针对滤池漏砂的现象,拟定以下具体措施:
针对滤池反冲洗强度过大,加强净水班组人员管理,加强净水人员业务素质培训与提高,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因素,保证滤池的反冲洗强度和反冲洗时间符合生产要求。严格执行现有滤池反冲洗操作规程,保证滤池反冲洗正常。
针对滤池反冲洗水压力不稳定,滤池反冲洗水来自水塔,由于水塔自身原因,反冲洗过程中水压无法保持稳定,该问题需通过改造水塔才能解决。
针对滤池配水管孔眼堵塞,要求净水班组人员在平时滤池反冲洗时关注滤池运行状态,若发现滤池某个部分气泡较少,及时汇报,由厂部采取技改措施。
针对滤池滤料粒径变小,定期对滤池滤料做筛分析,时间为一季度一次,若分析结果为滤池滤砂粒径变小,及时更换新滤砂。
针对个别滤格含泥量高的现象,拟定以下具体措施:
针对部分滤格长期不运行导致滤砂含泥量大的现象,建议合理调配,10个滤格轮流更换使用,降低因滤池停用导致的含泥量增加现象,保障出水水质,减少杂质的沉积。
针对使用中滤格(4#、6#)滤砂含泥量偏高的现象,建议对现有反冲洗周期进行调整,并拟定消毒计划。
根据季节、水量、浊度、水温等因素,对滤后水浊度进行数据记录、分析,然后结合生产确定一个合理的反冲洗周期,降低滤砂含泥量,保障出水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