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0009
摘要:本文针对某自来水厂老厂区西组清水池清洗中,发现清水池内存在大量石英砂和少量积泥的现象,分析石英砂和积泥的来源及形成原因,其中针对石英砂的来源从主次原因,多角度进行了剖析,并对此提出工艺上的应对措施。对于积泥的成因也做了详细分析,并给出工艺调整建议。针对工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于提高该厂工艺管理水平,保障安全优质供水,具有十分必要的意义。
关键词:清水池 滤池 跑砂 积泥
1 前言
某自来水厂老厂于七十年代初建厂投产。该厂分东、西两组清水池,分别对应虹吸滤池和双阀滤池。该厂于2016年12月份对老厂西组清水池进行了清洗,清洗过程中发现清洗池内石英砂较多以及池底有少量积泥。本文针对此工程中出现的这两种现象,分析其成因,并由此给出应对措施。
2 石英砂年代分析
老厂双阀滤池共有10个滤格,经了解,近几年该滤池都未进行过换砂或补砂。通过近几年砂层高度的对比,判断清水池内的石英砂是否为近几年滤池跑砂所致,抑或是更早时间之前的跑砂。通过2014年-2016年各滤格不同点位砂层的高度数据统计,滤池砂层厚度基本保持不变,说明近几年滤池未发生明显的漏砂现象,滤池运行状况良好。判断清水池内石英砂为旧砂。经了解,早在2002年前后,曾对滤池配水管进行过改造。由此,初步判断主要来自滤池配水管改造前的漏砂。
3 石英砂筛分析
通过对清水池的石英砂和现在双阀滤池内的石英砂采样进行筛分析对比,判断跑砂的规格。
对现在滤池滤料采样分析,得到如下数据:
表4 双阀滤池1-10#滤格滤料筛分析统计表(采样时间:2016年4月)
滤池滤料粒径在0.5-1.2mm之间,且K80小于2.0,符合规范要求,表明滤砂级配正常。
对清水池内石英砂采样分析,得到如下数据
表5清水池内石英砂筛分析统计表(采样时间:2016年12月)
注:样品1采集点为清水池砂层表层;样品2采集点为清水池砂层底部(内部)
由表4、表5对比分析得出:清水池内的石英砂在d10、d50、d60、d80上都略小于比滤格内的石英砂相应的规格。由此说明,跑进清水池的砂,虽然也存在级配,但是都是相应等级上的细砂。
4 双阀滤池漏砂原因分析
4.1配水管材质原因
前面分析得出,清水池石英砂主要为滤池配水管改造前的漏砂。由于老双阀滤池配水管道为陶瓷材质,且配水管道是由多根管道套接,生产中发现漏砂情况较严重,在2002年对滤格配水管进行更换,配水管材质改为UPVC,更换过程中发现,部分陶瓷管道发生错位、破损,配水孔眼堵塞严重,为进一步减少滤池的漏砂,后来逐步对滤池剩余滤格的配水管进行了更换。因此近几年滤池基本未出现漏砂现象。
4.2滤池反冲洗强度偏大
滤池在正常的反冲洗强度下,石英砂滤料始终处于松动微膨胀状态,不会出现漏砂现象。滤池砂滤料的膨胀率会随着反冲洗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反冲洗强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会造成滤池的承托层移位,于是就出现了漏砂现象。表6,表明滤池目前的反冲洗砂层膨胀率基本符合设计要求(小于等于30%)但也反映出不同部位的反冲洗强度并不均匀,少数局部位置膨胀率偏大。
由于滤池反冲洗水来自水塔,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净水班组人员会存在操作不规范的行为,例如:水塔上水高度超过3.2m;反冲洗时直接全开反冲洗阀门;反冲洗过程中水塔水泵没有关闭等。使得滤池反冲洗强度过大,导致承托层移位,出现漏砂。
表6 双阀滤池1-10#滤格不同点位的反冲洗膨胀率(测量时间:2017年)
注:砂层厚度按70cm计
4.3滤池反冲洗强度不均匀
滤池反冲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有的部位冲洗强度大,有的部位冲洗强度小,使得滤池承托层出现移位,上层滤砂进入滤池底部,从而出现漏砂现象。
滤池反冲洗强度不均匀的原因,主要有下面两点:
(1)滤池反冲洗水压力不稳定
反冲洗水来自水塔,冲洗强度会随着水塔内水位变化而变化,即前段冲洗强度大,后段冲洗强度小,导致滤池反冲洗不均匀。
(2)滤池配水管孔眼堵塞
滤池的配水管材质为陶瓷管,长期运行后破损严重,部分配水孔眼堵塞,孔眼堵塞后,整个滤层各个部位反冲洗流量差别大,各个部位反冲洗水过孔流速不均匀,水头损失差异大,造成整个滤池反冲洗强度不均,从靠微山湖,南接骆马湖”的大山水格局,内城“老城云龙湖/云龙山,城北九龙湖/九里山,城南娇山湖/凤凰山,城东金龙湖/珠山,新城大龙湖/拖龙山”,一山一水串联起一个个城市节点,逐步成为城市商务、商业或生态中心。大山大湖的现代城市格局,同轮廓鲜明的古城布局,错综拥挤的道路形成鲜明对比。
⑤ 标志物
标志具有单一性、唯一性和鲜明对比性,是观察者感受城市意向的重要载体。徐州历史悠久,文化昌盛,形成众多著名且特色鲜明的标志物,新、老建筑及构筑物风格迥异,其中以音乐厅、淮海纪念塔等最具辨识度。
徐州音乐厅坐落于云龙湖北侧,云龙湖沿岸重要建筑物。主体建筑以徐州市市花紫薇花为建筑基调,八片形如花瓣的玻璃幕墙,宛若在水中盛开的花朵,将楚汉柔美的古韵展现的淋漓尽致。
淮海战役纪念塔坐落在徐州市南郊凤凰山东麓,高三十八点一五米,巍然耸立,面朝东方,清晨迎接第一缕日出霞光,投射凛然正气,是徐州战争文化的突出代表。
四、结语
城市的魅力在于城市的特色,如何杜绝千篇一律的城市界面,塑造徐州独特风貌、彰显楚汉文化魅力,是当下徐州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营造的关键点。城市意象是城市文化的重要一环,清晰明确的意象提升当地居民的文化归属感,同时留给外来者深刻的感知和印象,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本文从凯文•林奇的城市意向五要素为出发点,通过对徐州文化传承和城市意向元素的提炼和分析,有助于徐州打造鲜明而又多元的城市意向,擦亮“楚风汉韵”、“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城市特色
参考文献:
[1]刘易斯•芒福德著,愧文彦,宋峻岭译.城市发展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2]凯文•莱恩•凯勒,李乃和等译.战略品牌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武廷海. 走出边缘 构建中心--徐州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J]. 现代城市研究,2003.
[4]凯文•林奇,项秉仁译.城市的印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
[5]肖爱玲.徐州城市历史地理浅论[D]. 陕西师范大学 2001年硕士论文, 2001.
[6]祁斌.融入城市的美丽——徐州音乐厅建筑设计[J]. 建筑学报, 2012.
[7]德波拉•史蒂文森,李东航译.《城市与城市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8]王发.关于徐州新城区公共环境设施的思考[J]. 现代装饰 (理论),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