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北大学 036000
摘要:“新工科”是传承传统中国工程教育经验,应对世界不断出现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新挑战、新形势,积极发力,为国家工程人才培养、工程建设等国家实力长期发展建立的稳定的系统性、全局性工程。着力于能源动力学科的国际化改革实践,综合分析天津大学能源动力学科的国际化建设,制定了基于能源动力学科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教育实践的主体思路。本文基于我国能源动力工程及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展开论述。
关键词:我国能源动力工程;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
引言
在当前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和新工科背景形势下,高等工程教育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必然面临诸多新的挑战,现有的专业尤其是本科专业及课程体系须做进一步的深化改革。能源与动力工程类专业是我校高等工程教育的特色专业之一。截至目前,我校已有包括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在内的4个专业通过德国工程(Germanaccreditationagencyforstudyprogramsinengineering,informatics,naturalsciencesandmathernatics)认证。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实现能源与动力工程类专业课程的构建和优化改革,深入推进新工科背景下国际工程认证教育的纵深化,就成为当前能源与动力工程类工程教育教学改革重要的方向和内容之一。
1能源动力工程的重要性
能源动力工程主要是研究能源,重点放在利用传统能源和研发各种新能源上,最大程度发挥能源的优势。一般情况下,能源动力工程主要包括能源和动力两个部分,其中能源主要指石油和煤炭等传统能源,以及类似核能和生物能等新能源;动力包括航空发动机、内燃机和各种测试技术等。能源和动力对社会发展具有的重要作用,从国家层面上来看,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基本上和能源消费量成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能源动力工程极大地影响了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人们的衣食住行,通过发展经济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消耗能源,也就是说,要想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需要不断消耗能源。由此可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吃穿用度等方面都需要用到一定的能源。除此之外,能源动力工程也会极大地影响国防,其在生产使用以及培训军人等方面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
2能源动力工程的内涵
能源动力工程主要研究了如何转化能源和动力的能量,该工程非常复杂,有很多琐碎的内容,所以研究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难题。现阶段,我国的能源动力工程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动力机械、工程物理学和流体机械工程等,并且整个工程注重强化自动化,为此,需要各高校在培养能源方面的人才时,多讲解关于能源方面的各种知识,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综合能力强的优秀能源人才。
3能源动力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能源动力是伴随近现代工业革命发生、发展、加速过程成长起来的传统专业,在新的能源形势和建立工业强国的需求下承担着重大的育人责任。中国能动类专业经历过几次专业调整。1993年7月,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能源动力类几十个小专业压缩为9个专业;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新专业目录,进一步将以上9个专业合并为1个,即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2012年《本科专业目录M參订,进一步将“热能与动力工程'“能源工程及自动化”、“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和“能源与资源工程”(部分洽并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目前,中国设有能源动力类专业的髙校有130余所'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专业教育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专业教育体系没有发生本质变化。
随着“新工科”建设提出、多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社会需求多样化、学生毕业去向多元化,以及科技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和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发展和完善高等工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气基于此,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与时倶进,进行了以能源领域“大系统观”精英人才培养为目标导向的专业教育模式改革,为高校能源动力类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4能源动力类工程教育
国际化培养要素模块中设计了19个问题,设置了从低到高的五级量表。首先,在是否有清晰的能源动力类专业人才国际化培养的理念和举措上,有85%的学生认为他所在的高校有一般及较好的理念设计;其中,57%的学生认为理念较好。但是在举措上,只有75%的学生认为所在高校举措为中上等水平,17.5%的学生认为理念可以,但举措水平较低,37.5%的同学选择举措一般。举措这一数据状况同以下几个问题的选项比例非常近似,比如“是否能够参与国际会议、国际学科竞赛”,选择没有或很少的为17.5%;在“参与学校的国际化交流机会”上,选择几乎不参与或者很少参与的比例达到35%;对“在读期间接触到学界前沿发展的国际化工程专业人才和教师”,选择没接触过和很少接触的为30%。与此同时,也有7.5%的学生认为有着非常好的举措。说明能源与动力类的留学生中,在过往的教育经历中,学生对于学校或学院的国际化培养理念和举措是较为满意的,但是在举措落地上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5增强校企合作,建立工程技术人才协同培养模式
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工程科技人才需要回归工程实际,而实习实践是工程师动手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带动下,承担建设项目的本土企业和来华投资的境外企业逐年增多,高等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充分整合优势资源,建立协同培养模式。协同培养模式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构建校内项目制课程:组建由国内外教授、企业工程师、学生组成的多元化课程团队,以工程问题为牵引,推动师生共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二是在企业内部建设产教结合的实习实训基地,加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实践训练,形成校企导师制,共同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天津大学能源动力学科教学团队自2011年起,对能源动力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例如对专业基础课传热学进行项目制课程改革,打破了原来按学科知识体系设置课程的模式,将以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应用能力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虚拟公司”和“项目小组”的形式引导学生完成实际工程问题,通过多形式、多阶段的考核评估以及营造群体竞争氛围等措施,以达到“熔炼互激”的效果。
结束语
主动对接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主动适应新工科的建设要求,探索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途径,是提升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我校能源动力类专业根据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努力开展适应新形势的课程体系、模块单元、核心课程、素质训练、技能训练、综合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在ASIIN认证基础上发挥已认证专业的经验教训和示范效应,对于推动新工科下能源与动力工程类专业等在内的相近专业的国际认证和纵深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玥.探究我国能源动力工程及能源可持续发展[J].节能,2019,38(10):16-17.
[2]舒象攀.能源动力工程及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9(05):148-149.
[3]王震.我国能源动力工程及能源可持续发展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20):233+236.
[4]金帅宇.能源动力工程及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中国高新区,2017(23):37.
[5]赵玉伟.能源动力工程及能源可持续发展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14):246-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