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1/11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9月18期   作者:董敏敏
[导读] 评价分析绳梯法与扣眼法这两种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的效果,意在寻找一种最佳的穿刺方法推广于临床。


董敏敏
(广西贵港市覃塘区人民医院;广西贵港537100)
      
摘要:目的 评价分析绳梯法与扣眼法这两种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的效果,意在寻找一种最佳的穿刺方法推广于临床。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将我院长期进行血液透析需要进行动静脉内瘘穿刺的患者共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上患者的就诊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遵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实验组(n=50)和参比组(n=50),前者应用绳梯法进行动静脉内瘘穿刺,后组给予扣眼法进行动静脉内瘘穿刺,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穿刺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整体的穿刺满意度。结果 首先就穿刺成功率的比较而言,实验组与参比组相比,并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其次两组患者穿刺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分析结果示,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参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后两组患者整体穿刺满意度的比较而言,实验组整体满意率显著高于参比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 绳梯法与扣眼法这两种动静脉内瘘穿刺的穿刺成功率相当,但绳梯法穿刺并发症少,且容易获得较高的满意度,更适宜在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中应用。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穿刺;血液透析;应用效果
   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长期进行血液透析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1]。但是对于此类患者而言,需要一种安全有效且便利的透析通路。有研究表明,动静脉内瘘穿刺即符合上述要求,而且其通路功能是影响透析效果、生活质量及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2]。目前血液透析患者临床应用的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主要包括绳梯法、扣眼法及区域法三种,前两者应用较多,但是具体哪种穿刺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最佳,仍无定论。因此本研究通过评价分析绳梯法与扣眼法这两种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的效果,意在寻找一种最佳的穿刺方法推广于临床。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根据纳入标准,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于我院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参比组,每组均是50例。纳入标准:(1)符合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并需要行血液透析治疗至少6个月以上;(2)患者穿刺部位的血管符合穿刺要求:血管长度 >5cm,位置较表浅,无红肿、硬结、破溃等;(3)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在性别方面,参比组中男27例,女23例,实验组中男28例,女22例;参比组年龄区间为35~63 岁,平均 (53.27±8.21) 岁,实验组年龄区间为32~65 岁,平均 (53.18±8.18) 岁;原发病方面:参比组中慢性肾炎28 例、糖尿病肾病 12 例、高血压肾病 8 例、其他2例,实验组慢性肾炎27例、糖尿病肾病14例、高血压肾病6例、其他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原发病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基线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纳入的研究对象采用的穿刺针统一为尼普洛16G内瘘穿刺针,穿刺操作者为有经验的透析中心医生进行。参比组患者采用扣眼法穿刺,具体方法为:穿刺前以生理盐对进针部位局部充分湿敷。然后建立穿刺通道,确保每次穿刺时,进针位置、角度、深度均保持一致。穿刺次数至少要大于10次来稳定穿刺通道,通道建立后沿通道旋转进针,操作过程中切忌粗暴,避免过度用力推挤进针。实验组患者采用绳梯穿刺法,具体方法如下:首先认真评估局部穿刺部位,了解患者瘘管的深度及走向、侧支血管、血管壁厚度。然后确认动静脉穿刺点的数量,并且以绳梯式排列穿刺点,保持穿刺点之间的间隔至少在1cm以上。注意穿刺点选择吻合口3cm以上,并顺内瘘走向上下交替进行。穿刺过程中进针角度保持 30°~40°,以向心法进行穿刺。
1.3观察指标
   穿刺成功率:记录患者穿刺成功例数,计算穿刺成功率,公式为:穿刺成功例数/所有患者人数×100%;穿刺成功的标准:针尖进入皮肤再进入血管为一次穿刺成功;针尖进入皮肤后来回抽动进入血管为一次穿刺失败。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内瘘穿刺并发症类型包括狭窄、闭塞及血管瘤。统计患者内瘘穿刺并发症发生例数,计算并发症发生率,公式为发生并发症的例数/所有患者人数×100% ;穿刺满意度评价采用本院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调查问卷,按照相应的分数进行统计。分为三个等级: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穿刺满意度 =( 非常满意 + 满意 )/ 总例数 ×100%。
1.4数据处理
   统计分析依靠SPSS22.0统计学软件实现,数据处理的原则是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最终认为P<0.05 ,统计学差异显著。
2.结果
2.1穿刺成功率
   就穿刺成功率的比较而言,实验组的穿刺成功率为98.00%,参比组的穿刺成功率为96.00%,两者比较,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的比较详细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慢性肾衰竭的发生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逐年攀升,血液透析作为肾衰竭的首选治疗措施,一直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3]。动静脉内瘘对于血液透析患者而言,是一种安全有效且便利的血管通路,因此如何提高穿刺成功率,且预防穿刺并发症的发生成为医学界热议的话题。目前,临床上常采用的穿刺方法主要有三种,包括绳梯法、扣眼法及区域法。绳梯式穿刺法的优势是采用轮回穿刺的方法保证血管均一扩张,从而有效预防血管瘤等穿刺并发症的发生[4]。有相关研究表明,绳梯式穿刺法能够保证充足的血流量,且穿刺渗血、内瘘疼痛的发生率较低,获得满意的穿刺结果[5]。扣眼穿刺法同样可以有效缓解穿刺点的疼痛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而且已经是美国肾病基金会血管径路临床指南推荐的穿刺方法[6]。
   本研究旨在评价绳梯法与扣眼法这两种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的效果,最终结果显示两种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的穿刺成功率相当,但绳梯法穿刺并发症少,且容易获得较高的满意度,更适宜在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中应用。
参考文献
[1]冯静静,古丽·克德尔汉.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配合舒适护理的效果分析[J].医药前沿,2019,9(16):176-177.
[2]阳新星.不同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8):202-203.
[3]边梅芳,张三红,钟黎娟等.分析两种不同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临床效果评价[J].当代医学,2019,25(27):57-60.
[4]朱美娟,林亚妹,肖蕾等.不同穿刺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影响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0,6(1):113-115.
[5]张丽琴,孙蝶丽,潘妹等.不同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19,31(24):144-146.
[6]边梅芳,张三红,钟黎娟等.分析两种不同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临床效果评价[J].当代医学,2019,25(27):57-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