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慧
滁州市机械工业学校 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邮编239400
摘要:当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的应用在教学活动中有着一定的重要意义,当代的中职语文教学手段的有效利用可以提升中职教学的课堂效率,使得中职生可以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培养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本文对课堂教学在手段方面展开了进一步的革新,使同学们的学习能力可以获得一定的提高。并且介绍了当代教学手段中的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当代教育手段 中职语文 教学整合
一、运用计算机互联网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属于一种社会资源,也是提取和传递信息的关键手段。语文的学习本身就是资源的传播、吸取和挑选。而充分传递资源的重点是提升接受者的正向心态和情感感悟。传统课堂中,同学们面对静止的书本,难免感到枯燥无味。计算机网络教学有助于营造形象活泼、影像兼并的课堂情景,使教育进程变得生活化、趣味化,这就有助于提高教学资源的情感要素。不管是影像还是图文,都会把抽象的知识内容寄托上浓浓的情谊,让同学们置身于情境之中,进而给传播的课堂内容赋予一定的情感。
二、运用计算机互联网手段培养学习审美
计算机互联网手段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图文、影像的充分结合,使原本枯燥的书本知识变得灵动。特别是诗文中的情绪美、情景美是单一的文本难以描述的,教学中凭借乐曲、绘画艺术等多类手段就可以使同学们从中体会到文中的美。例如,白居易《琵琶行》的讲授时,就需要给同学们播放《十面埋伏》等琵琶乐器类的曲目,再回到文章中,这比单一的口头讲解要清晰很多;再例如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讲授时,如何展现北国风光就是其中一大问题。雪对于南方同学来说只是一个从未接触的场景,除了偶然听说过,也只能配合文章描写依靠自己的想象来体会。老师利用互联网搜寻等途径,截取一些北国冬天风景的摄影作品,最后在课上获得了较好的反馈。在讲授《小石潭记》时,老师展开提问:文章中描写了哪些事物?同学们回答环节过后,老师用投影展现了文中所描写的事物,都是静态的,同学们观后没有反馈。这时可以引导同学们:“大家认为此类画面贴合文章的表达吗?如果不贴合,该如何展现呢?”同学们进而积极讨论起来,放飞其思想的翅膀,尽情描述其所想的石潭样貌,老师整理汇总后,投放出有着动态感的小石潭的音像,同学们状态高昂,通过此次课堂领略了小石潭的魅力风光。
三、运用计算机互联网手段增强课堂效率
计算机互联网教学手段能够形象灵动的概括心理图式,协助同学们对新内容的有效掌握。内容加工的心理学研究中提出“激活图式指引知觉”。这里的图式是一种心理构造,是用于呈现大众对外部空间的内化。所以,其传播或呈现的内容只有和接受者所拥有的图式相关时,内容的传播才能够充分有效。
所以,在呈现或传播内容时,如果同学们对有关的图式不够熟知,就可以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手段将其直接地体现出来,组建出灵动的影像,进而有利于同学们了解和掌握新的学习内容;计算机互联网教学手段还能够矫正图式,方便同学们自悟。阅读理解题做不好的要素之一,便是学生用现有的图式为阅读理解提供一种解答,却和出题者要表达的图式不同,进而产生做题上的失误。这就能够让同学们把互联网供应的图式和自身脑中的图式展开比较,进而了解到其中问题所在。
计算机互联网教学手段可以组建同学们的具象思维,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推动同学们的联想程度,将其引入生动活泼,色彩多样的内容情景中去。使同学们感官受到触动,提高了对事物的了解,极大地降低了同学们的理解难度。例如在讲授《荔枝蜜》时,同学们从未见过荔枝树及其开花的盛况,缺乏印象中的素材。这些都为同学们了解文章造成了阻碍。为了打破此次印象的阻碍。老师可以在课堂中播放影像,并加以美妙的乐曲,把荔枝树的整个生长过程讲述给同学们,让其对文中所呈现的景象有深切的理解。然后可以播放课件信息,把蜂群酿蜜的艰辛,荔枝蜜的相关价值直接地呈现给同学们,并让其由此进行想象,合作讨论他们所联想的事物。最后,把劳动人民的辛勤工作结合到情景中,升华文章主旨。如此,在教师的指引下,同学们利用主动学习,把握了文中的相关写作特征,厘清了文中的故事线。在这个基础上,让同学们展开练习,自拟文题,运用文中这种由物及人的手法,写出优美的文章。
最终课件呈现出,同学们对此次课基本把握的较为全面。随着图片和文字的渐渐消失,屏幕上展现五张图画,对应着文章中的几种植物。五幅图画用于按钮,用鼠标单击播放的章节。每一部分都能够反复播放。如春草图,屏幕下面的小窗口会显现连续的图画、影音等。屏幕的右方,会出现矩形框,其中会播放段落章节,其范读可以一直跟随课堂。在播放时可让同学们边赏析图画,边聆听文章中的乐曲诵读,然后再让同学们跟读。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的相关功能,把文章、图画等素材充分地整合在一起,有效协调了同学们的多个感官,拓展了内容传播的途径,增加了课上的语文内容的信息量。计算机互联网教学手段还可以突破时空的约束,延展和开拓了计算机互联网教学的时空,利用图文、影音、颜色传播课上语文的教学内容,解决了因为时间和空间的约束所产生的语文教学问题,使同学们的语文学习部分变得容易接受和把握,培育并且延展了同学们提取讯息、解析教学内容和处理教学难题的能力。
四、结语
根据以上可知,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和当代计算机互联网教育技术的有机整合要以同学们的现实学习状况为入手点,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为目的,以强化当代语文课上教学进程为关键,坚守“恰当适时”的课堂教学原则,按照不同的课堂教学文章,不同的教学班级,展开科学有效的教学操作,对同学们展开潜移默化的教育。只有如此,才可以做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和当代计算机互联网教育技术的充分整合,进而使语文课堂教学步入积极的发展方向,让语文课堂成为同学们最喜爱的教学科目。当然,如果想找到更好的教学之路,还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日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同摸索和改善。
参考文献:
[1]邵建刚.巧借媒体精彩妙补文本空白——谈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恰当运用[J].浙江教育技术,2010(04).
[2]莫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感受型作文教学——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实践中的思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01).
[3]黄冬霞.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J].科技致富向导,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