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共同体”助力学生习作自主评改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4期   作者:张志千
[导读] 习作评改是习作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张志千
        浙江省桐乡市乌镇植材小学
        摘要:习作评改是习作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以班级内4-5位不同习作水平、智力特点、性格特点的学生分组为基本形式的“微共同体”形式开展习作评改,让学生相互阅读、评改同伴习作过程中,增强习作鉴赏能力,自检习作不足,提升习作合作意识,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巩固了语文基础知识。
        关键词:习作评改;微共同体
        习作评改是习作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传统的作文评改往往是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圈错别字,划出好词佳句,写批语、旁注等一系列批改,然后有选择性地针对典型习作进行讲评,最后让学生结合别人的建议修改习作,然而教师这耗时且费力的付出其取得的回报多数并非令人满意——有的学生认为习作写完交出任务就完成了,至于老师写了什么评语似乎并不重要,教师不要求修改,他们也不会主动修改;有的学生只关注教师批的等第,而不对评语中提到的问题进行对症下药的思考;也有的学生很认真地根据教师的意见去思考、修改,而教师意见起了主导作用后,却减少了学生习作的个性和创新性。在“微共同体”的习作评改品味课中,让习作评改走到学生中间去,不仅减轻了教师评改习作的工作压力,也让学生的收获远远超越了传统习作评改。
        一、观千剑而后识器——增强习作鉴赏能力
        朱熹曰:“书要自己去熟读,道理要自己去深究”。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要是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可见,古今先哲们都是十分重视通过阅读来领悟文章。会读,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是写好习作的基础能力。
        “微共同体”的习作评改品味课与传统习作评改主要区别在与学生参与了评的过程,学生可以读到4篇左右的同题材的习作。教师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去阅读同伴习作,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技巧,让学生互相阅读、评改,在此过程中学生自行发现某一类习作它该怎么写会更加出彩。
    学生互批作文,是对同学作文的鉴赏,又是对课文鉴赏的复习应用。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随着“微共同体”习作评改的持续开展,学生逐渐习惯在同伴的习作上写批注,他们的评语越来越准确,表明鉴赏能力越来越高,在自己写作时也更加游刃有余。
        二、识得庐山真面目——自检习作不足之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学生对于自己的习作由于“只缘身在此山中”而失去了辨识“庐山真面目”的能力。
        传统习作评改,学生的习作上交之后就等待教师“最后的审判”。老师是他们的作文的唯一读者,他们只能接受来自老师的唯一反馈。而多数教师评改往往用成人的眼光审视儿童化习作指出不足。在尊师重教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学生的眼里.老师是权威、评论者、裁判者,学生习作个性、灵气却在老师主宰的评改中通常被无情扼杀。
        在“微共同体”的习作评改品味课中。

学生在其他成员的合作下对照批改要求,细心品味文章,消灭错别字、病句、错误标点,小到斟渊酌句,大到片段赏析。由同伴互评作文,在学生眼里,同伴是读者、是合作者、是学习的伙伴,是同级的关系,有问题可以和同伴直截了当地讨论和商榷,而不必顾及面子,其他成员通俗直接的习作评价,更加贴近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更便于理解和接受,也更容易在轻松的评改氛围中发觉自己习作中的不足之处。
        三、众人拾柴火焰高——提升习作合作意识
        鲁迅有句名言“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学生习作也是需要集思广益的,习作评改仅教师一个人的传统评改有不足。
        学生习作“微共同体”从它的成员组建,选拔作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负责人,组织同学进行习作交流与评改,教师都在强化小组的合作化发展,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堂习作评改课上都能够积极思考,深入探索。如,在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难忘的第一次”习作。有一位学生写的是第一次单独睡一个房间的事。小作者本来只是通过突出黑来表达自己的害怕心理。在“微共同体”成员合作下,他增加了自己的一些心理描写,如“平时书上看到的恐怖镜头,仿佛下一秒就会出现在自己的身边。”“跑过去找大人吧!不行显得自己太胆小,再说一个人睡也是自己提出的,怎么能……可是,怎么才能睡着呢?……”学生在合作中让自己的习作越来越生动起来。
        就这样,借助“微共同体”这个平台,班级中学生互帮互助,你追我赶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孩子们在合作中学会了尊重,学会了赏识,学会了学习。 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习作水平和语文素养,更提升习作合作意识。
         四、吹尽狂沙始到金——巩固语文基础知识
         学生的习作包容了众多的语文基础知识。易错字、词语搭配、修改病句、修辞手法的运用,标点符号的运用等都能在习作呈现,而习作的评改其实就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
        在“微共同体”的习作评改品味课中,学生要朗读自己的修改好的习作,这本身是朗读能力的训练,学生对于自己所写的习作,对于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较为熟悉,读的时候要将情感通过语气来表达。教师要求学生用修改符号,对其他成员的习作进行修改,如:错别字、使用不恰当的词语、病句等。这个过程其实培养了学生正确识记汉字字音字形,辨析并修改病句,有感情地朗诵等多方面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很早就提出把习作修改交给学生,认为“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改,学生自己修改不如共同修改”。“微共同体”让学生全程参与习作评改,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其他成员的评改建议中和自己评改同伴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习作鉴赏能力,逐步懂得了作文的方法,提升习作合作意识,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巩固了语文基础,从而语文水平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袁静.激活评改方式提升写作水平:浅谈小组合作评改习作的策略研究[J].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12(12)。
         [2]卢子娟.浅析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考试周刊,2011(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