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义春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黑支果中心学校663308
摘要:语文是一门具有深厚人文内涵的基础学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文学功底,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阅读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魅力,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并积极创新教学方式,以此来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而批注式阅读正是基于学生自主阅读和个性化阅读而衍生出的新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批注式阅读教学;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方法
现阶段,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创新教学方式成为我国小学教育的主旋律,其中被教师广而接受的新的教学方式就是批注式教学方式,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进行批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体会到文中人物所处的环境、心理状态等等,丰富了教学内容,因此批注式教学方式在如今小学阅读教学中应用颇广。
1、批注式阅读教学出现的问题
1.1教师没有真正意识批注教学的重要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教师对批注教学并没有足够的理解,只是单纯的认为批注教学就是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自己进行批注,并没有认识到批注教学的初衷,更多的是要从听觉、感觉、视觉等多方面来激发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为其奠基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日后的成长,也有莫大的益处。
1.2 批注式阅读教学应用不合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部分教师过于看重批注式阅读教学,在备课前并没有做好一定的计划,认真分析学生具不具备实行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条件,仍然将一些较为生硬的批注方式列为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内容并不相符,衔接性较差,这样容易使批注式阅读方式流于形式化。
2、教师的教学方法
2.1转变教学观念,学会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是传统的说教模式,也就是根据教案的模板进行教学。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把教学的核心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内涵、中心思想上,一味地讲解这些枯燥乏味的内容,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长此下去,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也有所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改变这一现状,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逐渐丰富学生的阅读方式,使得学生有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从而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收获更多的内容。
同时教师在不断增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选对学生所批注的材料,要选择适合学生并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的材料,并且要有助于学生思想、思维的提升。
批注阅读方式有许多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生动的演绎,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根据不同的内容设立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参与其中,加深学生阅读的印象,多方位地激发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这样学生在进行批注时还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会模拟文中人物的举动、行为,更有利于学生进行阅读批注。
2.2注重对教学的延伸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不能仅仅拘泥于课本的知识,阅读包罗万象,仅仅依靠课本的内容是很难让学生有阅读习惯的,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广泛的收集素材、运用素材。小学这一时期正处于对新鲜知识充满渴望的年龄,想象力会更加丰富,只是会因为经历较少而不能很好的表达出来,假如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只用课本知识进行引导,就会限制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因此扩充阅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并多加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式批注,激发学生的阅读批注热情,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形成个人的阅读习惯。
但是小学生比较躁动,很难安静的阅读书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有较多的学生会讨厌阅读,因此在扩展批注阅读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推荐适合批注阅读的书籍,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安静的、暴躁的、冲动的、平和的,还可以根据学生具体的喜好,尤其是注意男女生之间的差异性,男孩可以推荐军事类、科普类的书籍,女孩子可以推荐青春类、散文、诗歌这种类型的书籍,老师还可以在班级内组织以读书为目的的兴趣小组,利用小组的比拼的方式良性竞争,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可以让小组内的同学相互讨论阅读所得,轮流让小组内的成员来讲讲自己读了什么书,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写了什么样的批注。
阅读量的增加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材料。此外,老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活动,从网络上寻找一些优秀的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文章,引导学生找准方法阅读,并借鉴写作手法,最终形成自己的写作思路。
三、结语
一言以蔽之,批注式阅读的培养对教师对学生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形成自己的思维观点,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也需要根据不同的材料而选择不同的批注方式去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纪璐. 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现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
[2]刘金霞.小学高年级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1):240-241.
[3]曾丽.开展批注阅读,张扬学生个性——小学语文高年级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7(47):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