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整合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6期   作者: 乔香梅
[导读] 在历时两年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实践中

        乔香梅
         广西南宁市马山县白山镇城西小学 530699  

【摘要】在历时两年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实践中,我有机会学习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相关理论知识及现代教育技术,并能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了教师讲授内容的形象性、生动性,克服了教师讲授的单一性和抽象性,突出了教学重点、学习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整合  提高效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教育硬件设备的进一步完善,农村小学教学越来越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我校在2012年受益于农村义务教育薄弱改造计划配置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每个教室都安装了电子白板、环保黑板,都联入互联网,实现了“班班通”,具备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硬件条件。基于此,我校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研究》的课题研究。虽然该课题早在十年前已是热门话题,但如今对于条件艰苦的农村教师来说仍是新鲜的,很有研究的必要。在历时两年的研究实践中,我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了不断地提高,例如:共享网络教学资源,掌握下载资料、截图、录音、录像、处理图片、剪切音频、视频、制作课件等信息技术。我也深深体会到了信息技术整合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的良好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和生动性突破教学难点
        借助计算机教学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是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调动了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难点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有些科普文章,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十分困难,利用多媒体帮助理解,通过演示,教学中的难点就容易解决了。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的《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如何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这是一个很抽象的问题,因为超声波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下载了一个Flash课件,利用播放视频动画的方法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视频动画中设置了超声波向前推进和返回的线条,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了直观形象的演示,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推理性较强的文章比较枯燥,为了突破“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这个教学重难点时,我用课件播放实验过程的Flash动画,学生看了之后能使抽象思维变为形象思维,便很快能理解伽利略之所以敢更改亚里士多德伟人的“真理”,很好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二、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学会形象化表达自己的情感。

例如,我教学五年级下册的《晏子使楚》这课时,使用投影、电子白板“插入媒体”功能,先播放MP3课文朗读,让学生跟着读,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晏子热爱祖国,能言善辩反驳了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然后再播放课前准备的录像,让学生观看后要求学生模仿录像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语气,同桌分角色对话。学生将智斗楚王的晏子那种镇定自若、胸有成竹、落落大方,才智超人的机敏灵活形象活脱脱表现出来,也将楚王仗势欺人,不可一世最后无地自容的窘态也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样,既巧妙地复述了课文内容,又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口头表达在社会交往中是多么重要的交际工具,从而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形象化的素质。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可以指导学生对同一件事物描述,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说。在说的过程中灵活分析,探索一题多解的灵活性途径。例如,我教学四年级上册《颐和园》时,我一边投影展示我游过昆明湖亲手拍下的一张张照片,一边播放课文录音。当看到昆明湖及湖心十七孔桥的画面时,要求学生抓住画面的特点,从各个方面灵活地描述图上的景色。此时,有的学生说:“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有的说:“十七孔桥像一条镶着绿色花边的银带,将岛心与湖岸牵起来。”有的说:“小岛像一把圆扇,十七孔桥则像扇柄。” 有的说:“昆明湖像碧绿的绸缎。”……这样,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畅所欲言,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灵活多样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把无声教材变成有声教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很快能带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很自然的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中,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年级下册的课文《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发生的年代久远,要让学生感受故事中人物的形象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学习课文之前,我先让学生观看一段之前我看《三国演义》时录下的《草船借箭》的录像,此时,学生看得津津有味,看完后对故事中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的人物形象已有所了解,之后再带学生走进文本学习,具体感受人物鲜明的个性。这样,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又能为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提供了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学习效率极高。
        实践证明,多媒体的趣味性、直观性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及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极大的价值,它提供的许多可能往往是我们传统教学手段难以实现的。
        如今,信息技术使教育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为一体,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的时空界限,空前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效率和主动性。如何让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把信息技术与语文的教与学有机融合,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多种感官充分运用,扩大学生接受知识的信息量,既学习文化知识、培养能力,又受到情感和品德的熏陶,使语文课堂鲜活靓丽、多姿多彩,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去研究探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