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白坭坑小学
【内容提要】一个班级中,有几十个学生,其先天条件、心理素质、文化素养、学习成绩不可能完全一样,总有强弱优差之分。后进生通常是指那些学习不努力、学习成绩较差、不求上进、品德水平较低的学生。班级里的后进生数量虽少,但却是影响班风、学风、校风最不利的因素。转化后进生是教师工作中一项既重要又最难以做好的工作。特别是现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取消留级,使原来可用留级的方法来提高学业成绩的后进生也直接升上高一个年级。这样就给高一个年级的教学工作带来较大的压力。如果这时又没有把后进生转化好,每一级的后进生都往上送,这些学生就会越来越差,越滑越远,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制约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转化后进生是在新时期下摆在每一位老师面前的首要任务,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关键一环。有些老师虽然对后进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教育方式方法不得当,结果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那么如何来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呢?下面谈谈我的经验。
【关键词】 后进生 言传身教 严慈相济 长善救失 家校配合
一、 言传身教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1823-1870)认为:教师个人的范例,对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也认为:教师成为学生道路上的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在讲道德,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能为人表率。因此,对后进生的教育既需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要求他们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即要正人先正己也。但有些老师要求学生上课不能迟到,自己却上课铃响了几分钟后才慢吞吞地走进教室;要求他们书写要工整,自己的板书却很潦草;要求他们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能随便讲话,自己却在开校会时与几个教师坐在一起交头接耳或玩手机;要求他们讲卫生,自己却随地吐痰,对地上的的垃圾视而不见。说一套做一套,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这样的老师,怎能教好学生呢?正如孔子(前551-前479)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我们老师应该时刻意识到自己的思想品德、工作作风、生活习惯、言论行为,甚至每天的一举一动,都处在学生的监督之下,是他们效法和模仿的直接对象。因此,我们要自己严于律己,言行统一,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使他们受到教育和感染,引起他们的共鸣和效仿。
二、严慈相济
对后进生严慈相济是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这一德育原则的体现。老师应热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或品德有缺陷的孩子,更应当关心尊重,不能有任何歧视。因为他们从心理上来说更需要爱,更需要理解。同时要对他们提出严格、明确、具体、合理的要求。对他们的要求一旦提出,就要引导与督促他们做到,不能放松;对他们所犯的错误及时指出、批评,不能因其事小而姑息。对他们严格要求的同时更应该关心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维护他们的自尊。后进生虽然在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对什么都无所谓,实际上他们跟其他学生一样,也喜欢表扬,也有很强的自尊心。只是由于自己的不良表现,使他们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受到的都是批评、指责,渐渐地失去信心,干脆“破罐子破摔”。
这届六年级的学生是我从五年级带上来的,刚接手这个班时,几天内就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高个子的男生。开学才上了几天课,从课堂上就觉得他没心上课,喜欢跟同学说话,作业不做不交,你批评他要么满不在乎,要么看起来很虚心的点点头,可一转眼,又我行我素。每天下课后都有同学投诉他。听别的老师说一二年级开始老师就已经放弃他了。但不管你怎么严厉的评批他,遇到你还是很热情的叫你老师,就冲他这点,我觉得他本性还不太坏,想想办法挽救他,看看是不是真的无可救药。在这里我就用小张来称呼他吧。我觉得每个“问题”学生多少都与家庭环境或家庭教育有关。因为才开学一个多星期,他班主任也不清楚他的家庭情况,我就向他以前的班主任打听,果然不出所料,他家情况很特殊:听他二年级班主任刘老师说,他的奶奶当时特意找到刘老师,私下里跟刘老师说了她家的情况,希望刘老师能多多关照下她的孙子。原来小张的爸爸在他读幼儿园中班时因为贩毒被抓,要坐好几年的牢,他妈妈在他读大班时就走了没再回来过。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没什么文化,,只能去工厂做清洁工,靠每个月的那一点点工资来抚养他,有时她姑姑帮衬点。但她姑姑自己有3个小孩,生活也不容易。后来他爷爷摔了一跤,把腿摔坏了,躺了大半年,她奶奶要照顾他爷爷也上不了班,家里的经济来源断了。后来实在没办法,他奶奶就在家里摆了两三张麻将台开麻将馆,收点台费、茶水费来维持生活。爷爷奶奶除了让他吃饱穿暖,其他就力不从心了。并且来家里打牌的人鱼龙混杂,他身上的很多坏习惯、出口说的脏话肯定是受这些人的影响。我相信每个老师知道他家这种情况开始都会对他较关心,但面对孩子的调皮和屡次犯错,老师的耐心慢慢地就被磨没了。
了解了小张的家庭情况后,更让我坚定了要帮助他的决心。在他满不在乎的背后,有多少委屈啊。也许在夜深人静时,他也曾捂着被子悄悄流泪想爸爸妈妈,想为什么同学都有父母疼父母爱,自己却见不到爸爸妈妈。他的一些不符常规的举动也许是想渴望得到同学、老师的关注。而因为他的这些举动却令同学讨厌他,老师苛责他。想到这我的心隐隐作疼。
心中有了怜惜,我不再觉得他的错误是不可容忍。课上,我给他留足“面子”,把大声训斥改为轻声提醒,有时还名不符实的表扬,看到他东张西望坐不住了,我故意说:“今天小张同学坐得很端正哦,让我看看还有谁没坐好?”这一招很见效,他立马坐好。有时非常简单的题叫他回答,答对了在全班面前大张旗鼓地表扬他。课后,经常叫他帮我把作业抱去办公室,然后主动跟他聊家常,及时了解他的所思所想。有一次跟他聊天时装作无意地问他生日是什么时候,心里暗暗地记下了他的生日,在他生日的那天私下送了一份生日礼物给他,令他非常惊喜和感动。还有一次学校秋游,他奶奶觉得费用有点贵,不让他去。我单独把他叫到办公室对他说,这段时间他表现有很大进步,老师决定给他一个大奖励,奖励他免费参加秋游,刚开始他很开心,但聪明的他一下子就明白了是老师垫钱帮他交秋游费,他不肯接受,怕同学知道了没面子。我问他想不想去,他低下头不说话,过了一会儿说“想,很想!因为长这么大还没去过动物园,没看过真正的老虎、狮子”。我肯定了他这段时间的进步,并跟他约定这是我们两个人之间的秘密,老师不会告诉别的同学,但他也要答应老师课堂上不乱说话,布置的作业要按时完成,他用力地点了点头。
他家里经常有很多人去打麻将,没有合适的环境做作业,所以每天放学后我都会留他下来进行辅导,让他把作业在学校做完。有点小进步都大大表扬他并发给他一张表扬信,而且跟他约定拿到老师的十张表扬信就满足他的一个小愿望。我还记得他的第一个小愿望是吃一次麦当劳。那个周末我真的就带他跟我儿子一起去吃了麦当劳。有一次单元测试他第一次考及格,我为了让他有更大的信心学习,特意给他发了一张奖状(进步奖)。
只要你真正地关心理解这些后进生,低下身段与他交流,你就再也不会觉得看他各方面都不顺眼,反而会主动去发现他身上的每个微小的“闪光点”。对方也会感知到你对的关心从而有所改变。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的关心与鼓励下,虽然小张的成绩还是不太理想,但行为举止有了很大的进步,不再总是惹事生非,老师、同学对他的投诉也少了,小组活动同学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排斥他。看到他的进步,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三、长善救失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再好的学生,也能找出其缺点,再差的学生,也能发现其优点。后进生往往调皮捣蛋,胆大妄为,时不时惹出一两件祸事。但他们比班上文静内向的孩子多一份聪明和特长。不少后进生体育好,动手能力强。在大扫除时,这些同学是得力干将;在运动会上,他们大显身手,为班级争光。从某一方面或换一个角度来看,他们也是好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这些孩子。不要只看到他们的缺点而对他们抱有成见,或因他们过去所犯的错误耿耿于怀。对于这些孩子,老师们要用“显微镜”去寻找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让他们扬长避短。
四、循序渐进
大部分学习成绩差的后进生表面上好像对分数无所谓,不会为不及格掉眼泪哭鼻子。其实他们有时心里也会萌发出“赶上去”的念头,甚至曾经努力过,但由于基础不好、接受能力差,又缺乏毅力,一下子看不到希望,便泄气了。因此,我们对这些同学不能操之过急,否则欲速则不达。17世纪捷克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夸美纽(1592-1670)主张“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如一个学生,26个字母都认不出来,怎么可能要求他读单词背课文呢?我们不如在了解这些同学的知识基础上,给他们设计一个个较容易实现的阶段目标,使他们尝到成功的滋味,看到希望,增强自信。如对于班上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一下子想提高他们的成绩是不可能的。作业常不做的原因就是大部分作业他们不会做。因此我的作业采取分层布置,针对他们英语程度布置不同的作业,如其他同学要求到组长处背诵单词与课文,但对基础较差的同学只要求他们能流利读出就行。布置练习册上的作业时也选出一些相对简单的题才让他们做,一些抽象的较难的题可先空着不做。课堂上简单的问题叫他们回答,答对了大力表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对他们提出的阶段目标不能老是停留在一个水平,否则只会迎合他们低层次的要求。阶段目标是在他们现有水平的基础上,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要由易到难,由低向高,才能使他们慢慢进步。
五、期望效应
“期望效应”又称为皮格马利翁或罗森塔尔效应。它源自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一个实验。1968年,他对美国的奥克小学1至6年级的学生作了“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随后给教师们列出了各班人数20%的名单,声称他们是“最佳发展前途者”。实际上,这些名单完全是随机抽取的,其中不乏平时学习表现平平者,甚至是“差生”。但鉴于罗森塔尔的声望,教师们对名单深信不疑。8个月后,老师们发现,名单上的孩子全都如期得到了印证;他们都成为年级内的佼佼者。一年后,再次测试,这些“最佳发展前途者”的成绩仍在提高,惟有一个班除外,因为原任教师已调走,新来的老师不知班里谁是名单上的人,因此在情感和态度上不能特殊对待他们。
教师的期望效应指在教学活动中有意或无意地把期望传递给学生,促使学生行为发生变化。对学生充满期望,相信他们具有获取成功的潜能,能使老师调整心态,从而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但教师不能仅仅把期望寄予那些正在闪光的优秀学生,更应该把期望献给那些“迟开的花朵”。如果只注意后进生身上不尽人意的一面,骂他们“笨蛋”,或者总是把他们的短处与优秀生的长处相比,就会产生负面的“暗示效应”。 不仅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从小心灵上就蒙上一层自卑的阴影,而且使他们更加认为“我肯定是不行的,要不,怎么别人都会,我就不会呢?老师都这样说了,我怎么那么蠢?”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变得消极、被动,对学习毫无兴趣。
一个人的能力、性格、品质等的形成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环境对他的期待,以及他对自己的期待。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同样一个人,当他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和重视,得不到应有的注意和期待,他就平平庸庸;当他换了一个环境,在那里被寄予厚望、备受关注时,他会脱颖而出,好比换了一个人。所以,我们在对后进生进行转化教育时,要相信这些学生会学好的,不可有“厌、烦、难”的情绪。但我们也不能永远停留在表面的期望上。教师的期望还需要引导学生去领悟,学生领悟后要发挥自己的潜能并转化为他们自己上进的内在动力,变成学生自己的期望和信心。
六、家校配合
对于后进生的教育与转化,不能单纯靠学校、老师,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有效达到预期目的的。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生活向学校所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那么不管老师付出多大努力,都不会有多大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出来,而学校的复杂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都可以追溯到家族。”这也告诉人们,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要联系家庭,与学生家长沟通,帮助家长进行家庭教育。
现实生活中,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千差万别,也存在不少误区,甚至在教育子女的方法和手段上与学校背道而驰,反而会给学校教育增加一定的难度。如有些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管制太严,考试分数不能低于九十分,否则就打骂;有些家长则只顾忙生意或打麻将,认为把小孩交给学校,教育就是老师的事了。对于一些后进生的家长来说,有的恨铁不成钢,只会以打骂来教育子女,使孩子越打越顽皮,产生抵抗对立的情绪;有的认为自己的孩子是烂泥扶不上墙,失去了信心,只要不惹事生非,能学多少算多少;更有一些家长干脆对老师说:“他要是违反纪律,你就打他,我没意见。”其实,每个家长内心都想子女学好,但往往教育不得法,对孩子严厉有余,抚爱不足,甚至动辄打骂,使他们要么表面上唯唯诺诺,但内心里又不以然,要么产生对立情绪,干脆破罐子破摔。
教师要教育转化好后进生,首先要全面了解他们,这不仅指了解他们在校的表现、性格特点,还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包括父母的性格特点、文化程度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对他们的教育态度和影响,使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为此,老师要经常对这些学生进行家访。发现学生行为不良时,及时通知家长,和家长商量教育的方法;知道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态度恶劣时,多与家长沟通,让其转变态度;当学生有进步时,不单要及时表扬学生,还要让家长知道,使家长改变对子女的看法,不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不可救药”的。其次还可以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们在家庭教育问题上相互交流,获得共识。在家长会上,班主任要多举正面典型事例供家长们学习、借鉴,避免在众多家长面前指名道姓批评学生;还可以让有经验的家长在会上介绍教育小孩的成功经验,供家长们讨论交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足见树人之不易。要想转化好后进生,更不易。对于后进生,老师既要动之以情,又要循之以规;既要做慈母,又要做严父,刚柔并济。同时对他们寄于殷切的期望和满怀充足的信心,努力使这些孩子“浪子回头”,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主编: 《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袁元、郑航编著:《德育原理》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江月孙、王新如主编: 《班级管理学》 新世纪出版社1999
4.魏书生著: 《班主任工作漫谈》: 漓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