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子干
广州市第98中学 518340
摘 要:分组教学法是目前比较时尚有效的课堂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实践证明,分组教学中实施的小组合作教学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对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方法等确实有较大的帮助。当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小组合作不能只流于形式,忽略目的,在小组内以优秀生带动学困生进而促使、提高学困生能够针对问题自主开展积极探索、开拓思维,增强学习兴趣性、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进步才是有效的分组教学法。另外,数学考量的是一个人的逻辑推理思维能力,是学困生最容易通过转化而取得好成绩的学科,如果能够把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延伸到课外,对构建学困生数学思维的良好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分组教学法 小组合作 学困生
每一间学校乃至每一个班都有优秀生和学困生,在习近平总书记正确人才观的指导下,我国教育界反思传统教学模式掀起高潮,进一步强化了以学生为主体,为此,任何课程的课堂教学都应该尊重、重视、关注学困生,如何让学困生也能在40分钟的课堂里获得快乐高效学习成为当前任课教师自我改革的重要任务。关于初中学困生的界定,业内外都有不同的看法,钱在森先生认为: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如果一个班有大量的学困生,确实会给转化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但是,经过近两个学年的实践和数学教学质量分析报告的数据比对可知,在课堂上运用分组教学法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确实比之前传统教学法对学困生的转化与进步有较大的帮助。
学困生并非智力问题,本人从事20多年班主任和数学教学实际经验可知,现实中有多数的学困生基本上是由于家庭教育等问题在小学阶段没有形成正确有效学习态度与方法而已,如果把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态度和思维构建起来,他们的数学解题思维潜力往往比优秀生更有力量,后劲更大。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探索和交流合作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基本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本文结合实践经验和生源特点等情况,在数学教学中借助分组教学法的小组合作学习,组建“学友”型学习小组,并延伸到课外时间继续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与效能,有效帮助学困生突破学习障碍与困难,增强学习动力,不仅可以促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获得更大效益,关键是对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态度、方法和思维等要素的构建与进步有极大的帮助,实现“人人可教、皆可成才”的教育意义。
一、精准分层、合理分组,确保合作学习高效性
前苏联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理想的教学就是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将学生潜在水平转化成新的现有水平,不断创造新的发展区,依据这一原则,在教学中创建“学友”型学习小组,所谓“学友”型学习小组,简单说充分考虑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把学生分成A、B、C三层,依据性别,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不同方面构成的学习小组是具有互补性,为保障合作学习组员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
为了确保分组教学法能够在短短的40分钟课堂上高效运作,任课教师务必在课前对该班每一位学生有充分了解,尤其是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水平有充分了解与掌握。在这个基础上,再根据“自主选择+个别引导”方式允许组员按兴趣爱好和同学间相处实况选择小组,每个小组由3对同学组成。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有些优秀生(或学困生)不愿意与某个学困生(或优秀生)在同一小组的情况产生,那就要谈心引导和适时调整,确保小组合作的团结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安排小组的组长和分工,才可以顺利构建小组共同愿景和团队文化。也唯有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才能促使每个小组成员顺利有效开展自主学习、交流互助、合作探究。
当然,面对言行表现异常突出的学困生时,小组内还要采取“一对一”结友,让有责任担当的优秀生敢于面对这样的学困生进行监督、帮助、交流,实现差异驱动。由于学困生有可能在基本课程之外的学识与技能会比优秀生更优秀,如体育、舞艺等技能,所以,老师还要注意把眼光和引导延伸到课外,让“一对一”结友在课外还可以继续相互学习、交流和探讨,引导他们取长补短,力争全面发展,实现优秀生与学困生“双赢”的学习效果。
本人曾在现任教学生初一第一学期时沿续传统的课堂教学法,平时就很头疼张同学在课堂上的表现,他基本上要么睡觉,要么喜欢搞乱课堂。为了解决类似张同学这样的学困生,第二学期开始大胆尝试了分组教学法,重点放在小组合作学习效能上,张同学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课堂就开始出现了态度上的转化。由于课前备课充分,每阶段分组方式是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个别引导”的前提下灵活多变的,每个小组以两至三名优秀生共同帮助、带动学困生,促使本人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多关注、鼓励和辅导类似张同学这样的学困生,所以,张同学的学习态度转化较快,进步较稳,他学习兴趣、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有了较大的改善与提升,在第二学期数学期末考试时张同学的数学成绩进步了30多分,排名从倒数走向中上。
二、精准安排差异性学习任务,确保每个小组成员数学学习的兴趣性和有效性
实践表明:有效的课堂分组教学通常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思考、动手、小结,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学教学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围绕同一个知识点创设优秀生与学困生的不同学习任务(课堂练习题目),促进优秀生与学困生都能够学有所感、学有所知、学有所成,共同进步的教学目的。无论是学困生还是优秀生,如果学生没有在课堂上及时获得学习效果的成功感,学习兴趣就会下降,如果时间长了还会严重到产生对数学的厌学,所以,为了确保全班学生整体性的学习效果与进步,在备课时,最好要设置一两道共性和异性的课堂练习题目。共性题目的难度设置为中度,这样就能确保每节课优秀生都有时间帮助学困生,异性题目的目的是让优秀生不至于只顾帮助学困生而把自己的数学成绩落下来。差异性题目设置的目的是可以让优秀生有时间和精力去协助老师辅导学困生,让学困生能产生及时的成功感而能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时,围绕同一知识点设置了差异性练习题目,以便更有效开展小组合作,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①在坐标纸上绘制与的图象;
②组长给组员讲解本课时的知识点:列表、描点、连线,让每个组员能掌握绘图要点;
③组长组织组内自主探究、交流讨论:与的图象的特征: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
④差异性练习:
学困生题目:函数的开口方向是__________,对称轴是 ,顶点坐标是 。
优秀生题目:函数是二次函数,则a=________。
教师设计相同知识,不同的运用,让优秀生、学困生能够发挥各自才能,提升学习效能,共同进步。
为了提高优秀生和学困生的成功感和顾及每位同学的学习需求,就要建立分组教学法的科学PK思维。为保障小组合作学习有效,面向全体精准分层、合理分组,最终达到保尖、促中、补差的目的。“对内合作,对间竞争”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是最好的手段。以合作促发展,以竞争显活力,最后达到共赢的目标。当然,小组的组建是动态的,可以依据不同的成效或学习任务的需要进行适时的调整和重新分组,让小组与小组之间基本平衡,为小组间的公平竞争创造条件,让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在心情舒畅的课堂环境下得到充分调动。无论各小组间还是小组内同一层次成员间都能起到围绕着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练习题目既相互支持和密切配合,相互交流和深入讨论,又能获得各自的成功感。以打造团队精神开展分组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和成功。
三、适时指导,有序组织合作学习,确保课堂秩序的稳定性
在日常教学中,想要有效开展合作学习,必须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内容太难不利于展开,过于简单发挥不了合作的作用,时机的把握尤为重要,为此,教师的适时指导,有序推进,合作学习,才是提高合作效率的关键。
(一)选材恰当,突破难点
在课堂上,老师的眼光和头脑要“勤巡、善发现”。当发现某个小组或某个学生面对复杂抽象难以理解和突破的内容时,就要及时、适时引导,激发学生勤于动脑动手,乐于探究,通过合作学习突破关键点,激发学习热情。如:勾股定理的证明,教师引导学生猜想,如果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长分别是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猜想是否成立?能否说明理由?八年级学生对新事物好奇心强、好动手,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和推理力,但证明思路、思考问题的习惯有一定的困难,此时,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准备好的4个全等直角三角形卡纸动手拼接,教师深入小组,关注学生能否顺利拼接,不仅老师本人还可以发动优秀生对学困生给予帮助,允许学生交流讨论,讨论后将活动成果展示在黑板上,通过拼接让学生感受到勾股定理的证明与面积有关,结合等式的特征,借助等积法证明勾股定理。可见,恰当选材,通过合作学习可以突破难点,让学生找到成功感,提高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态度,积累解题思维能力,形成阅题解题良好思维习惯,为他们提升未来的自学能力夯实良好基础。
(二)诱发思维,提高应变能力
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开放性问题等此类问题,答案唯一,解题策略多样,需从不同角度、多种途径去分析思考。需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推动小组内间和小组外间的相互交流与讨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发挥自己的智慧。思维开阔,有效巩固数学知识,提高应变能力。
例如:灵活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
问题:
变式1: (条件变式)
变式2: 则a的取值范围是 (逆向变式)
变式3:若, 化简: (条件变式 发散变式)
学困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仅仅会简单的模仿,改变一下题目就不会解决。教学中引导学困生抓住问题根源,小组互相交流、研讨,点拔难点,把学生思维往关键点上引导,通过一道题变成一类题激发学生思维敏锐点、闪光点,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巩固性和灵活性。
四、关爱学生,以情点化难点,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和谐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一问一答、互动实践中进行情感交流和思维碰撞,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获得充分和全面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特别关注学困生,叮嘱组长不仅要督促学困生按时完成任务,主动帮助学困生,更要注意帮助过程的语气平和与点拨高效等这些细节,有效促使学困生快乐地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多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当小组发言成果分享展示时,老师不仅要善于引导学困生说出知识点的理解和疑惑,还要注意善于压制或批评在这个过程可能会发生的旁听同学的讽刺性语言,用轻松幽默式的语言创造和谐快乐的课堂氛围。不仅要注意老师本人的亲和力,还要注意优秀生的亲和力。以鼓励性语言为主,突破障碍,创造平等、活跃的学习氛围,增强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勇气和动力,提升优秀生责任感和学困生成功感,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和谐,进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五、多元评价,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性
及时总结、多元评价对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起到正确的导向与促进作用,所以,备课时务必要注意教学内容、数量和进度的精准把握。及时总结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自我发现和参与热情度,生生间和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等这些亮点与不足,对学生及时获取成功感,提升学习兴趣,巩固学习方法和解题思维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每节课最好安排3-5分钟的时间用于总结评价。
分组教学法若要得到持续有效开展,任课教师对学困生的评价思维不仅要灵活多元,还要跳出“一卷定成绩”的怪圈。心理学理论表明: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能起到重要的间接作用。为此,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习动力,就要采取等级加分制,在每节课总结时要及时根据学生表现适当加分,再通过周评、月评、期未评的形式增强、巩固学困生愿学、乐学、好学、勤学、善学,多表扬,多肯定,采取目标多元、标准多元、方式多样的评价,实行课堂小测,周测,组间比赛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才能推动小组合作学习持续有效。
数学是最基本的学科,是打开其他学科的钥匙,也是最具有科学哲理的学科,一切问题都要回归数学思维予以解决,如物理化学离不了数学。数学也是一种语言,是一种科学的共同语言,若没有数学语言,宇宙就是不可描述的,数学的美体现在和谐性、对称性、简洁性。作为学生,学好数学是提升他们综合成绩和综合素质非常重要的途径;作为学困生,学好数学是转变他们学习态度、提升学习兴趣、建立学习成功感和转变思想认知非常重要的途径。作为教师,我们不能选择学生,我们就要勇敢面对学生差异,尊重和承认差异,不仅要课堂之外要高度重视、关注、关爱学困生,更应该在课堂上用活分组教学法,用好小组合作学习手段与策略,激发他们积极性,充分调动他们非智力因素对学好数学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有效的。唯有这样,才能做到在教学路上一个不能少,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成长,实现高效课堂和学校教育意义,实现教师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 盛群力,什么样的任务适合合作学习[J],人民教育,2004.5
[2]顾明远 孟繁华 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1年10月.
[3]刘玉静,《合作学习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
作者简介:莫子干,中学数学一级教师,1996年7月任教至今,任职期间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德育工作经验丰富;认真、积极研究教材教法,胜任初一至初三的数学教学工作,擅长后进生转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