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
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西龙镇观金小学校
摘要:想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语文阅读教学,学生的知识面能够在大量的文字阅读中得到良好的拓展,同时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对文字的接触,在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的同时也能够形成良好的汉语语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出发,同时结合学生的阅读水平来设计阅读的主题,从而较好地引导学生沉浸式地在阅读环境中体验。教师也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更多地通过探究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认知、判断和思考,帮助学生建立语文的阅读思维,打造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1语文核心素养的涵义
语文教学的一个关键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内涵实际上具体包括审美情趣、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四个维度。这四个维度互为基础,相互关联。同时也可以将核心素养理解为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它要求学生应该具备这些能力,同时这些能力能够适应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语言在人类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人类璀璨的文化通过语言和文字进行传承,而语文教学就是在课堂中传承人类文化。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要建立学生科学的是非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学底蕴。
2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实践
2.1自由朗读,体会情感
语文教科书是众多编者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挑选编辑而成的精品,因此,朗读训练应该首先注重课内阅读。阅读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有效渠道,能够在让学生体会文本情感的同时,提升阅读感悟能力。
如在进行课文《桂花雨》的朗读过程中,教师应该先向学生讲解文章的感情基调,说明这是一篇抒情散文,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认真体会文中的丰富情感,理解文章作者表面上虽然是在写童年时“摇桂花”的经历,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和对过去童年生活的怀念,同时体会作者描写事件时的手法,如何铺垫、如何渲染等等。学生可以通篇朗读之后,再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细细品味,从而在积累语言的同时,也收获了独特的情感。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写一件事如何才能令人读来回味悠长,如何通过事件来表达情感,如何通过一两句话暗示文章基调等等,充分利用课本内容,激发学生的思考。
2.2问题导向,引发思考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阅读课中,部分教师还停留在为学生讲解课文表层意义之上,没有让学生发散思维,体会作者更丰富的情感,这实际上不利于学生阅读思维的建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巧妙地设计一些循序渐进的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发散,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带着问题阅读也能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如在课文《山雨》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正式教学之前,可以先播放山中小雨的音乐,让学生闭眼感受和想象山雨的情形,增强学生的共情感。然后再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进行缓慢的、富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在阅读过程中标注出不认识的词语、不理解的句子,对每个段落的安排进行体会,尝试去理解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行文安排,让学生形成系统的阅读习惯。
随后教师再抛出问题“课文中作者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体现山雨的?”,“通过阅读,发现的山雨的哪些特点?”,“作者对绿色的描写为什么如此多种多样?”等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再次阅读,理解课文内涵。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掌握写景的方法,需要动静结合、颜色描写、细节描写、多方位描写等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想想平时生活中的雨和课文中的雨有什么不同,以此来综合提升学生对课文情感内涵的理解。
2.3拓展阅读,丰厚底蕴
教师在阅读的教学中,还应该注重课外拓展阅读,让学生不断吸收和积累,通过阅读量的提升来达到质的变化。新课标要求,要提升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然而希望只通过教材课文的阅读就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比较难的,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课外阅读。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出课下阅读书单,倡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同时也避免学生选择困难和被市面上的不良书籍影响。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一起阅读,让学生把自己正在阅读的书籍分享给同学,或者为同学们朗读选段,让学生处于交流和交换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从而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教师还可以设置主题阅读周,如以“成长”为主题,可以让学生阅读《一路欣赏 一路成长》、《成长是幸福的》、《汤姆 索亚历险记》等等,让学生在系列阅读中理解成长的多种含义,拓展自己的见识和思维。
除此之外,语文的阅读还应该包含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阅读,让学生对传统经典感兴趣,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在课本中,有《草船借箭》、《景阳冈》等名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文化背景和文化常识的普及,让学生全方位的理解经典书籍中的典型人物。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补充如《智取生辰纲》、《林黛玉初入贾府》,《诗经》节选,名家名篇等等,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
2.4读写转化,及时输出
学生经过大量阅读之后,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输出。阅读的输入结合仿写的输出,才能较好地让学生将所学内化,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课文《穷人》一文里,作者用精湛的笔法,将桑娜把已经去世邻居的孩子抱来之后丰富的内心活动,描绘得淋漓尽致,如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儿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回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抱过来?……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揍我一顿也好”,教师在引领学生完成课文阅读之后,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犯错时的心理状况,进行仿写,从而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内化。
结束语
学生的核心素养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塑造起来的,阅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教师应该合理考虑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心理状态和年龄等因素,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以免让学生产生逆反和厌恶心理。教师可以在课堂之外,组织一些阅读活动或者交流会,让学生自发地去交流阅读心得和体会,不断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教师选择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阅读教学,是符合教育改革的方向的,只有如此,才能综合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其日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崔振红.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导向的阅读课堂教学 ——浅谈低年级阅读教学实践课[J].基础教育论坛,2020,(10):44-45.
[2]滕红艳.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43):58.
[3]王钰清.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现代交际,2018,(14):154-155. DOI:10.3969/j.issn.1009-5349.2018.14.082.
[4]卢晓惠,李丹.核心素养导向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J].文教资料,2018,(11):45-46. DOI:10.3969/j.issn.1004-8359.2018.1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