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6期   作者:徐明星
[导读] 学科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相应的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初中生在各方面的学习能力,进而促进学生自身的综合发展,

        徐明星
        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中学,四川会东,615200
        摘要:学科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相应的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初中生在各方面的学习能力,进而促进学生自身的综合发展,其中,数学作为初中生学习的主要学科之一,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到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更要明确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并结合适当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增强数学能力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以期学生能够更灵活的运用数学知识,为其之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思维;初中生;数学教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是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的认识,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对数学知识进行观察和探索,进而理解其中的本质道理,加深对数学知识点的认知和记忆。大部分学者认为,数学思维就是数学自觉思维,是需要学生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和想象进行巧妙融合的一种发散性的学习理解能力。立足于目前大部分地区初中数学教育现状来看,很多教师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不注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因此,加以对数学思维进行探讨和培养,是目前初中数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关于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现状及培养意义探析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并不乐观,其想象能力、推导能力较差,仍然偏重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发展不健全,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不高。这是因为目前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上仍然存在诸多教学问题尚待解决,如教师仍然采用古板、单一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学习体验,压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等;课堂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没有给学生思考学习的空间,导致学生被动学习、思维发展受限等。需要强调的是,初中阶段为学生成长过渡时期,是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绝佳教育阶段。该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认知形成阶段,抓住这一时期实施思维能力培养教育工作能够引导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逻辑、正确的推理,进而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且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初中数学在教学上取得了一些成绩。越来越多的初中数学教师都意识到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性,并能够及时改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然而,虽然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多数教师都做出了改变,但仍有部分教师教学观念落后,不肯改变,无法在课堂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严重阻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进步。这些教师在教学中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了教师的这一授课方式,会对教师产生极强的依赖感,逐渐丧失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这些情况,教师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我思考机会,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作为教师,第一,要不断钻研教材,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学习水平进行充分了解。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做到尊重、平等对待学生,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不仅如此,教师还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例如,设计趣味性问答环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创新课堂新模式。第三,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必须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前提条件,合理科学地创设教学情境,从实际生活出发,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探究,培养分类讨论思维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成效考核的方式大部分都是通过提问来实现的,而精妙的问题能够有助于学生思维浪潮的激发。因此教师要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并将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去,进而通过学生的分类讨论,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维的提升。例如教师在教学《勾股定理》的时候,就可以利用问题探究的形式来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思维。首先让学生提前预习知识内容,然后出示题目:在三角形ABC中,a=3,b=4,c=?由于学生已经初步预习了相关知识点,并掌握了“勾三股四弦五”,因此,面对这一不具有难度的问题时都能够立即回答出来:c=5。很快就会有学生发现,在题干中并没有说到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因此c不一定等于5。随即,教师又可以继续提问: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那么此时c是否等于5?学生通过讨论之后得出:c不一定等于5,因为在题干中并没有明确具体哪个角是直角。由此,教师就可以顺势导入新的知识点,带领学生计算c的正确答案。借助这种问题探究的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程度,进而锻炼了学生分类讨论的思维,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引导学生形成及时归纳概括的习惯
        于教师而言,在初中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工作重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思考,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对已获得的知识原理进行归纳总结。数学虽看似十分繁复,但万变不离其宗,引导学生去发现并总结规律,即可事半功倍。比如在初中教学中第一次接触“负数与正数”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口袋里现在有零元,如果这个时候我们拿了两元钱的东西,就意味着我们欠了别人两元钱,这时候我们有的是负的两元钱;相反,回家妈妈给了两元钱,那我们口袋里的钱就比零大,是正的两元。最后,让学生对刚接触的正负数的概念及性质进行反思和总结,那么今天所学的便是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思维方式渗透到日常思想中
        教师的教学总是顾及到绝大多数同学,所以略难的知识点可能教师都不会统一讲解,那么对于一些拔尖的同学来说,发掘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掌握解题思路,举一反三是十分必须的。比如说数形结合思想。直面一道数学问题,可能觉得逻辑混乱,大脑的转动频率根本就赶不上题目的复杂度,这个时候可能边看题边在手底下画出图形,然后对照题目对图形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图形可以使得原本复杂的文字变得简单,对于解题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学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就应当从多个角度出发,创新丰富的教学方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简单,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思维意识,进而使得其转换思维得到有效提升,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鹏程.谈初中生数学思维品质培养的策略[J].华夏教师,2019(35):13-14.
        [2]盛作光.初中数学启发式教学利弊谈[J].中国农村教育,2019(18):96+1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