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中的探索

发表时间:2020/12/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5月1期   作者:关晓宇
[导读]

关晓宇   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罕达汽镇学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5-031-01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说过:“人对音乐的情绪体验及人对自身的情绪体验地认识反映都是通过自身和动作来进行的,在音乐训练中只训练耳朵和嗓子是远远不够的,人的整个身体都要经受到训练”。在我国要求全面提高小学生综合素养的今天,作为小学音乐教师要不断的更新观念,勇敢探索和拓展新的教学手段,因此运用律动教学是适应新需要的必然选择。
        一、律动的定义
        音乐课中的律动就是根据音乐情绪的变化进而做出有规律的作出动作,在唤醒小学生音乐意识的同时,让他们以身体各部的感知和动态来感受音乐、享受音乐、理解音乐、热爱音乐,从而达到提高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进行音乐素质培养的目的。
        二、律动的作用
        1、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们展示自我,树立起学习音乐的信心,在以往的教学中,小学音乐课堂上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唱歌,其实这严重束缚了同学们天真活泼的天性,影响了他们对于音乐的热爱和探索。而律动教学模式,恰到好处地将音乐学习中的动与静结合起来,让小学生们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爱中学,激发起他们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在律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元素,引导小学生们在体会律动中提升节奏感和音乐感,培养出小学生们的音乐创造能力和表演天赋,勇敢地展示自己,从而对音乐学习保持足够的自信心。
        2、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大家都知道,小学生因年龄小的缘故,表现得精力异常旺盛,特别爱动,尤其是音乐教学中,他们会显得异常兴奋和快乐,这时候老师千万不要打击或者抑制他们的热情,而是应该因势利导,让他们在音乐节奏下做出相应的身体动作,配合音乐的律动随兴表演即可,细心的老师会发现,小学生们天生就是舞蹈家,他们往往会用耳朵来听音乐,用头脑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肢体动作。所以,这种律动教学能够非常有效地调动了小学生们的思维创新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让他们保持对音乐的自由欣赏和日常生活的快乐体验,越是自由快乐,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便会越强,思维能力能够有效得到培养和提升。
        3、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孩子具有天真活泼、好动好奇的天性,老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发现他们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进而慢慢地喜爱上音乐。律动教学在音乐课堂上,就是促使学生可以在玩乐中学习,一边歌唱一边表演一边运动,伴随着播放的音乐做出各种律动,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自己创造一个音乐意境。同时,老师还可以将上下课的铃声换成节奏感强的音乐,在平时铃声响起时就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对音乐的强烈喜爱。学生在铃声的带动下,会怀着愉悦的心情开始课程的学习,这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下课的铃声则可以让学生满意地完成这堂课的学习,最终在欢快的音乐中感受学习的多彩乐趣。
        4、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我们知道,"新时代的音乐教学将审美作为中心,并且自始至终将创新性和创造性贯穿在审美教育的全过程”。在音乐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当学生学习歌曲时,同学们往往不满足于安静地听音乐,他们有时会情不自禁地加上一些动作,这表明边唱边做动作或边听音乐边做动作更符合同学们表达情感的特点。针对这一现象,作为教师一定要对学生加以引导和鼓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能力,发挥想象即兴地创编了一些符合歌曲节奏和意义的律动。这样,在自由欢快的场景下,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的运用
        1、由简到难。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层次,要选择相应难度的乐曲,让小学生们能够理解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做出相应的欢乐或柔软或温和的肢体动作,这样从简单的节奏到复杂的音乐,循序渐进,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小学生们保持对音乐学习的热情度和兴趣度,不会因为太难而显得消极或不配合;另外一方面,律动教学由简到难,可以有阶段有目的地提升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2、律动教学是有效缓解学生疲劳的良方。
        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只能持续10至15分钟,长时间的学习会让他们觉得枯燥乏味、产生心理疲倦。针对这一现象,老师在课堂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时间播放一些节奏感强、旋律欢快的音乐。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学生舒展身体,从而进行律动训练,如拍手、晃头、晃肩等动作。这些都有助于缓解学生的疲劳状态,使小学生们大脑得以调整,课堂氛围得以调节,使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参与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到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3、律动教学与音乐课要相辅相承。
        律动教学的独特优势是,能够将抽象的音乐具体化、形象化,这对于还处在直观认识世界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更加容易接受。音乐课学习更侧重于实践教学,所以律动教学更可以将音乐训练和律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在课堂学习中收放自如,自由发挥,老师作为引导者,一方面带领学生们跟上教学节奏,另一方面也要密切关注小学生们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及时调整教学方向,提高教学效率。
        四、律动教学的注意事项
        1、要注重师生的互动交流。
        新课改要求我们要将课堂交给学生,但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发挥出内在的潜力,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并不是说老师完全放手,所有课堂的教学和活动都需要老师的引导、指导和合作。在律动教学中,老师也一定要当好一名平等的参与者,和学生能够坦诚交流,不要出现空场,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爱,从而让教学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因为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环境不同,他们对于音乐的感知认知也是千差万别,而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有一定的自由度和弹性,这样似乎会让律动教学显得零乱,但恰恰是这样自由的发挥,反而可以更大地挖掘出每个同学的潜力。所以在律动教学中,老师只要保持相对稳定的教学课堂即可,不能局限于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更不能为了动作整齐让学生机械地反复体会模仿练习,而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音乐,用不同的体态律动来表现音乐,发挥出个性,增强他们对于音乐的探索、学习和参与的主动性。
        3、要注重动静交替、主次分明。
        律动教学并不是意味着课堂要一直活跃,从头到尾都要用体态来表现音乐,而是要严格的和音乐课堂相结合,尽量做到动静结合,主次分明。律动教学是一种学习音乐的有效途径和有效工具,所以老师千万不能因为课堂气氛活跃和小学生跳跃性的思维模式,忘记了音乐课的教学目的。过多的"律动”教学会喧宾夺主,反而将音乐的美感变成了混乱的玩闹,更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所以,音乐课堂既要有动,同时也要有静,让学生们感受音乐的同时,能够静下心来体味音乐的美感,享受音乐对心灵的启迪。
        事实证明,这样动静结合的新教学模式更能使小学生体会到音乐的魅力,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让学生从耳朵、身体和心灵等全方位获得音乐艺术体验,增强他们对艺术的感知能力,提升他们的艺术综合素质。总之,律动的使用可以使抽象的小学音乐教学变得直观,呆板的教学方式变得生动,使小学生学得更愉快,教师教得更轻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