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开展策略 董紫阳

发表时间:2020/12/23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1月上   作者:董紫阳
[导读] 核心素养是个体为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节奏需求,而具备和掌握的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知识、技能以及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是促进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必备的因素。

陕西省西咸新区秦汉中学  董紫阳  071000

摘要:核心素养是个体为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节奏需求,而具备和掌握的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知识、技能以及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是促进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必备的因素。合作学习模式是核心素养所提倡的,是符合教学三维目标的教学思想。基于此,对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开展策略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学教学;合作学习;对策
        引言
        众所周知,在日常教学中,对于学生而言,部分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很有难度的如果学生并不能够做到团结一致,共同面对,那么自己的学习效率可能会大打折扣。与此同时,在课堂之上,教师的教学精力有限,教学时间有限,无法对每个学生一一照顾,因此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学习,共同探索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合作学习与初中数学核心素养
        合作是一种学习形式,通过这种学习模式,学生可以发展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和合作技能,并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社交和学习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完全符合中国教育改革新课程理念的基本标准和要求。合作学习还能够调动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通过合作教学还能够增加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进友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合作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要求在学生学习数学基本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思考能力、推理判断能力以及表达能力,而贯穿于其中的是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初中数学教学中要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践行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有效教学、有效学习,推动基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课堂。
        二、合作学习模式在运用过程中产生的部分问题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
        新课标倡导,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当是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但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并没有完全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策略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的衔接并不是十分紧密。在课堂之上,双方之间缺乏交流互动也是现阶段的顽疾之一,阻碍着教师教学内容的正式铺展。同时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的搜集工作并不到位,交流并不顺畅,师生之间并没有养成共同合作、共同探索的良好习惯,也就无法使得合作学习模式取得更大的成效。
        (二)分组缺乏科学合理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分组时经常会出现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数学基础知识等能力问题,导致小组成员无法实现优势互补作用,每个小组之间实力相差甚大,对实力弱小的小组带来挫伤,影响小组成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具体对策
        (一)转变观念,践行合作学习模式
        教师应遵循教育改革的步骤,转变教学观念,及时将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实践教学。在合作学习的问题中,教师的指导和实际情况还不能完全落实。这是因为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概念并没有真正熟悉和理解,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合作学习的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学会对合作学习的方法和基本概念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和充分的把握。在合作学习模式的实际应用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能够控制合作学习的进度和时间,在合作学习进行的过程中保持课堂秩序。因此,教师应该有一个坚实的合作学习理念,以确保合作学习的顺利发展和进步,也是确保合作学习教学理念成功的基础。例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合作教学法时,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每组有几个成员,并选择一个团队领导,可以控制学习进度,保证合作学习的课堂秩序。



        (二)开展科学有效的分组活动,以促进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
        合作学习的基础必然是一个个的合作小组和合作对子。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对全体学生开展具体的了解,对于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数学基础水平都要进行相关的调研,做到胸中有数,成竹在胸,才能更好地有的放矢。小组的人数不宜过多,应当以六到八人为宜,如果人数太多则合作学习的效果将会逐渐地降低,并且课堂效率难以保证。如果人数较少,则没有合作学习的氛围。同时,学生的搭配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合适的人数以及合适的时机将会为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合作学习模式运用的过程之中,教师更应当根据以往收集的信息数据,将学生按照个人意愿、数学水平、个人性格等因素开展分组活动让适宜的学生在同一个小组之内,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才华,挖掘自己的能力,进而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说开展卓有成效的分组活动是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通过教师的角色变化实现的。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首先应转化角色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1)教师的组织、参与及调控作用:教师既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同时也是参与者,当小组学习进行的非常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学生相应表扬;当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干预及调控,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小组成员之一,予以点拨讲解,这对学生具有较大帮助。(2)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引路人,首先需全面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每位学生自身知识水平及认知结构,观察其学习过程的规律及特征,从而引导他们获取知识,培养自身能力。
        (四)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小组学习不是漫无目的地讨论,或者互相闲聊,提问题。当然,作为课后的讨论,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辅导一般的学生,可以减轻老师的教学压力。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主动探寻,合力解决新的问题,利用所学知识推论出新的结论。将已经学会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会自然而然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当老师提出一个值得探讨的数学问题,小组的成员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分工,有进行记录的同学、有主持讨论引导讨论方向的同学,还有可以代表整个小组进行分享和报告的同学。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先由老师提问题:促销活动当中,小明想买一台笔记本电脑价值5000元,实体店铺做活动打八折,网购平台优惠券满5000减1000,到底哪一个更划算?这个问题可以运用方程式来解答吗?运用了哪个数学模型?提出问题后就是有了探究目标,可以让学生进行下一步自主讨论了。
        (五)实施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能为教师提供调整教学方法的依据.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法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方式也应得到优化.教师可以将评价方式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的收获和学习效果进行自主评价;其次,同一小组的学生根据彼此的发言情况、参与程度以及学习表现进行互相评价;最后,教师结合各个小组的学习成果以及每个学生在课堂测验的成绩对其作出评价.将三个部分的评价结合起来,就是对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综合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利于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自己的学习优势和弱点,从而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和改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阶段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非常必要,可有效促进学生相互之间的学习,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同时帮助学生培养团队协作意识,但是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仍存在部分问题,需要相关教师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许锦雯.刍议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J].学周刊,2020(02):91.
[2]邵建兵.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12):12.
[3]陈兆瑞.浅析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2020(03):21.
[4]黄国见.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9(12):142.
[5]李想.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9(A1):81-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