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少弟
怀集县岗坪镇初级中学 广东省 肇庆市 526453
【摘要】所谓数学"后进生”,目前,在我国主要是根据数学成绩来评定的。实际上,“后进生”是相对而言的。如何促进数学后进生转化呢?笔者认为,以下措施是可行的:其一,要克服后进生的消极态度;其二,以“高分”来激励后进生;其三,通过加强学法指导,来转变后进生;其四,要克服后进生知识上的缺陷;其五,撕去“后进生”的标签。总之,教与学是无定法的,转差也是无定法的。作为老师要针对实际情况,分析其具体原因,对症下药,才会显成效。
【关键词】后进生 克服 激励 指导 撕去
贝尔曾经在《中学数学的教与学》中指出:“数学后进生的定义是多样的,通常是根据学生的数学成绩、学生的智商及其综合评价来评定的。”目前,在我国主要根据成绩来评定“后进生”。如何促进后进生转化呢?笔者认为以下措施是可行的:
一、克服后进生消极的学习态度
“后进生”的内心常常是比较消极的,有挫折心理阴影,不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教育家巴班斯基曾经指出:“要克服后进生消极的心态,就要为后进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创设成功的情景,让成功感来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信心。”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来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心态:第一,要善于捕捉后进生的优点,诱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第二,要与学生做知心朋友,不歧视后进生,不用消极的语言去挖苦后进生;第三,对他们的点滴成功都要给予及时的表扬。
二、以“高分”激励学生
心理学家辰野千寿说过:“当某些事情获得了成功,人就会产生自我满足感。这样,就会有跃跃欲试的动机。在开始下一个目标时,就会把目标提得更高,放得更远。”笔者2016年所带的毕业班就是通过以“高分”激励学生,来转化后进生的。中考时,该班数学科平均分达到67分,对乡镇中学来说,是个很不错的成绩。笔者的做法是这样的:让学生每天做几道题,给每人建立一个得分卡,通过这样的方法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让每个后进生都得“高分”,慢慢去掉学习数学的厌恶感,尽快矫正心理。实践证明,以“高分”来激励学生,会使优秀的学生变得更优秀,促差转优显成效。
三、加强学法指导,转变后进生
一些学生常常由于学习方法不对,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学习成绩还是进步不快,从而成为了数学后进生。
因此,教师应该对后进生加强学法指导。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有部分学生的依赖性强,学习欠缺主动性;也有部分学生轻视易题,对难题却感兴趣。他们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总是喜欢“好高鹜远”,数学成绩始终相对落后。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对后进生加强学法指导,从制定短期学习计划开始,通过课前、课堂及课后作业这三个方面给予指导,大部分数学后进生都得到了转变。
四、克服后进生知识上的缺陷
知识上的脱节是形成后进生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弥补后进生知识上的缺陷,可有如下方法:其一,对后进生实施针对性教学。针对后进生在那方面知识上的缺陷,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以把一个题目分为两个(或更多)小题,让后进生先解第一个小题,解出后及时表扬,以提高其积极性,接着以第一小题为基础去解第二个小题,结果常常出人意料,后进生与其他学生一样,顺利完成了同样的学习任务。其二,专门为后进生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学习效果不是体现在数量,而是体现在质量。让学生多次重复地机械练习,学生会有厌倦感,就难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其三,教师要及时检查、了解后进生的学习情况,并作出评定,防止后进生在知识上再次出现新的缺陷;因此,教师应设计典型的、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后进生做,多了解、多检查他们的完成情况,这样才能帮助后进生克服知识上的缺陷。
五、撕去“后进生”的标签
根据葛德纳的理论,每个人都有多种彼此相对独立的智力,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从而表现出智力差异。有些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但由于考试科目的检测成绩较差,被贴上了“后进生”的标签。这些一系列的现象,让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深深地意识到:
1.“后进生”的检测成绩相对落后,只能反映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差,并不能说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差。
2.的确,有些学生由于遗传以及大脑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原因,他们学习数学颇感困难。对于这些学生,教师要多点关注和鼓励他们,并相信他们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的。
3.葛德纳理论不仅使我们认识到传统意义下的低分者,往往并不是智力低下者,从而更不是后进生,其意义也可促优。就是说,一些学生确实有学习数学的特长,教师要依据作业、回答问题、问题解法独特性等方面,早日发现数学人才,加以培养,做到“转差促优”两手都要硬。
张国杰教授曾经说过:“教师要广纳百家,并融入百家。”如果教师在“转差”之中,能够做到像张国杰教授所说的那样,那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能在促差转优中大有作为。
总之,教与学是无定法的,转差也是无定法的。作为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其原因,对症下药,才会显成效。
【参考文献】
【1】叶政.“小雨点”实验与差生转变.数学教育学报.2012(2)
【2】李烈.让每个学生都能说“我行”.中国教育报.2011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