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0/12/1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月第25期   作者: 王水利
[导读] 小学三、四年级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转折期,因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由显得重要。
        王水利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灵芝街道央茶湖小学  312000

        【内容摘要】:
        小学三、四年级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转折期,因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由显得重要。在中段语文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我将从锻炼坚定的意志、培养活跃的思维、陶冶积极的情感、练就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等方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的研究。
        关键词:心理健康、小学教育、语文教学

一、背景与意义
         
        1、小学中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三、四年级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小学中段学生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心理方面:小学中段孩子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小时候看不懂,听不懂的一些知识,现在很快可以搞明白,知识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有句名言“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小学三、四年级是强化良好习惯和改变不良习惯的关键时期。小学三、四年级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转折期,因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由显得重要。

        2、中段语文教学特点决定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工具性、思想性、艺术性和综合性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它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沃土。在中段语文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其本身就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和隐含信息。因此中段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可行的且必要的。

二、方向与目标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传统教学法条件下,学生的心理发展已不是远到极限,还可能有高得多的发展,有可能被视为最理想的一般发展,已经建立的新教学论体系能够达到这个目标。”
        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前提下,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小学中段语文学科教学自然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是我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方向与希望实现的目标。
        
        我将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
        1、挖掘语文教材,帮助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科学的、系统的、有的放矢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在学法指导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学生兴趣、动机、毅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提高度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确定学法指导中各要素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联程度,从而探索出在学法指导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3、在课堂教学中优化学生性格。开展对学生的性格优化的渗透,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努力探索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性格教育的途径与模式。

        三、内容与过程
        
        (一)善于挖掘课文,寻找渗透基点。
        
        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在语文教材中挖掘心理渗透点,是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字、思想兼美的课文。其中有不少课文蕴藏着心理健康渗透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的课文进行渗透:
        
        1、锻炼坚定的意志的
        意志,是人们为了达到有意识提出的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描写为了给白血病患者小钱送去匹配的骨髓,李博士不顾生命危险坚持送送骨髓的一段,就能感受人物得坚定意志。


        
        2、培养活跃的思维的
        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具体人物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如《巨人的花园》中的巨人前后的不同的思维。另一方面,还应该指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深悟文字所蕴内涵,在具体的智力活动中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3、陶冶积极的情感的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
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像《桂花雨》中的思乡情,《为中华之崛起》中的爱国情,都是极好的范例。
        
        4、练就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的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渗透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未来的人才要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合作。其前提是善于调节情绪,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在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课能使学生关注他人的情感体验,如学习《妈妈的账单》一课,通过妈妈的账单,体验到“母爱是伟大的”;学习《去年的树》一课,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小鸟失去朋友的悲痛之情,体会到朋友间真挚的友谊;学习《给予是快乐的》一课,体会出付出比收获更快乐。心理健康教育课则以适度的节制和升华来消除情绪的纷扰,从而提高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二)把握教学契机,采用多样教法。
        
        除了挖掘好这些教材内容,语文课堂中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也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英国作家肖伯纳曾形象地比喻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交流思想,而且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拥有健康心理的保障。
        如四年级上册有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童话故事”,在课堂中,我让你孩子们自由组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专题,四个专题分别是以童话为话题收集有关童话的资料、写一篇童话故事、讲童话故事比赛、演一演喜欢的童话故事,最后每组综合以上四个板块,共同完成一张童话手抄报。
        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次语文学习,这更是一次合作学习后的教益,他们从中明白有些事单干是不行的,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这也克服了有些同学骄傲自大,以自我为中心的消极情绪。
        学习方法还有很多,最重要的是,作为老师,应该思考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应始终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心理。
        
        (三)创新语文活动,拓展渗透渠道。
        
        在语文课中向学生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就应有强化巩固。那么强化的形式主要是根据课文、根据学生设计一些精巧的活动,开通心育通道,搭建心育平台。如:游戏活动、角色扮演、讨论活动、警言提示等。例如,在教学四年级课文《去年的树》,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地感受小鸟的信守承诺,珍惜友谊,设计了让孩子们分角色朗读和情景表演的环节。这样学生在一种轻松民主的氛围下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强化,实现了自我教育。    
        通过老师精心设计的语文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自信心和耐挫力。

四、总结与思考  
        
        综上所述,应科学地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让语文中的一篇篇美文,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教学是一个非常个性化和艺术化的过程,把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与实施是一个我们正在积极进行的理念。让我们共同去开辟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片天地,使中年段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就像古诗所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像春雨润物那样,悄无声息地去滋润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1、《走向心理健康》         陈健兴 主编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7
2、《语文教育学引论》       阎立钦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焦向英主编  开明出版社  200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