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1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月第25期   作者:黄秀峰
[导读]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孕育了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
        黄秀峰
        武川县第二中学011700
        摘要: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孕育了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国的语文教育中不仅仅要进行语文素质的培养,更要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应用到语文教育志宏,提升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分量,在通过语文教育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的意识与能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云纹教育,教育策略
        引言
        在我国的语文教育的新课标中,对于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进行基础语文能力的教育,还要在教育的过程中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教育以及教学中去,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从而更加有效的实现我国初中语文教育的目标。
        一、日常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也在逐渐转变,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担任着组织和引导者的身份。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时,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自己引导者的身份,加强对初中生的引导,利用自己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借助语言的诱导和情感的激发,利用内引、外联以及对比等方式,将初中生带入到传统文化教学情境中,以此来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探索热情,提高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效果。
        以余光中的《乡愁》这一课的教学为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而在中国古代诗词当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作品,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之时就可以用这些作品进行导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一句话表达了诗人在漂泊之中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那么余光中在《乡愁》之中又是怎样表现自己的思乡、爱国之情的呢?这种利用古诗进行新课导入的方式,既达到了渗透传统文化的目的,同时也通过古诗创造的情境将初中生引入到“乡愁”当中,为其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语文知识可谓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它是生活语言的一种升华。初中语文教材当中蕴含了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对其进行悉心挖掘,必能为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提供强大助力。传统美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体现和宣扬我国传统美德的文章,对其进行挖掘利用,不仅有助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之时渗透传统文化,而且还能培养初中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对其修身修德都能起到积极作用,有利于其成长为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人才。
        以《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此文章出自儒家著作《孟子》,文中通过比喻、推理、层进等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将孟子“舍生取义”这一道德主张,以及施行“仁政”这一政治主张展现了出来。整篇文章都展现了古圣先贤的“仁心仁德”,以及在面临重大人生抉择之时所应秉持的价值标准,也就是摒弃自私自利之心,置正义、道义于首位。

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不仅渗透了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而且还能初中生认识到了“仁”、“义”这两种传统美德,有助于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三、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环境
        想要更加有效的实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目标,需要教师首先为初中生构建起有利于传统文化渗透的教育环境。比如,对教室空间进行重新布置,通过悬挂我国古圣先贤的画像、名言,传统文化韵味深厚的图画、书法等方面的作品,让初中生置身于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当中。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之时,也要尽可能多的引用古诗词、古代名人的名言名句等进行教学,这样也有助于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环境,为传统文化渗透打好基础。教师还应当组织初中生开展一些与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活动,这样也能形成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为传统文化渗透创造良好的条件。
        比如,在教学《范进中举》这篇文章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初中生对古代的科举制度进行调研,对其实施方式、主要步骤、发展和变迁历程,以及与科举考核相关的一些规定都进行了解,这样不仅能够让其更加深刻的理解范进中举后的心情以及其中举后的各种行为,还能让初中生对我国古代的科举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加深其对我国古代历史的了解。教学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篇文章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初中生对古代人在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当中的庆祝方式进行调查,对比其与现代庆祝方式的差别。通过这种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将我国古代的传统节日文化渗透其中,增加初中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激发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探索热情,这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和国外的先进经验互相借鉴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在教材中的教育更是在日常的生活中,通过在日常教育中,实施各种思想的教育,促进整体教育工作的进步
        比如在进行《谈创造性思维》的教育中,教师可可以首先提问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中,不仅仅有一个创造性思维的例子,比如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是什么?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如何培养以及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自身素质的提升。同时在日常学习中,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创造性思维的进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教育目标。
        五、采用多种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是一个比较深邃的概念,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微课教育,以及电子白板等等方式,采用声音与图画互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们的兴趣,同时还要采用把实践教育和理论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把学习和实际的生活进行有效的结合,提升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
        结论
        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利用传统文化的内涵,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内化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实现整体教育目标。为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进步作出尝试。
参考文献
[1]朱景伟.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11):125.
[2]张静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分析——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考试周刊,2020(91):22-23.
[3]周秋莲.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和渗透[J].试题与研究,2020(31):85-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