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10期   作者:吴用德
[导读]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创新的基础是教育。教育要创新,就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其着力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吴用德
        贵州省剑河县城关第四小学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556400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创新的基础是教育。教育要创新,就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其着力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有创新才有进步,有创新才有发展,有创新才有实力,有创新才有腾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新问题,或对某个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或者在原有的基础上领悟到一个新道理,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创新”火花,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激发和培养,是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条件,使这些“火花”得以充分的展现,培养学生的创创新思维的能力.
        一、创景激趣,让欲望在“趣”衍生。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教学中有效进行的推进剂。这是说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一般说来,数学学习成绩好,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 对数学一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这时候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有这样一道题:某小学放两部科学教育影片,第一部长570米,放映19分钟,第二部长760米,要比第一部多放映多少分钟?对于这道题,教师要求是只列式不计算,比一比看谁用的方法多。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很快有多数同学先后列出3种不同的算式:①760÷(570÷19)-19;②19×(760÷570)-19;③(19÷570)×(760-570)。紧接着在教师的鼓励启发下,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相继又出现了2种不同的解法:④(760-570)÷(570÷19);⑥19出各自的理由,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这样既激活了课堂气氛,又有利于激发.5×[(760-570)÷570]。然后指出回答每一种方法的解题思路,学生纷纷踊跃发言说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鼓励好奇生疑,在“奇”中启发思维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乐于深人思索事物的奥秘,善于观察特殊事物,发现其中的奇异。因此,爱护和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用创设情景的方法,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识矛盾”,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的心理需求,为创新做好心理准备。

如在学习“年、月、日”知识时,引导学生提出类似的问题。“书上讲的数拳法能不能倒过来数呢”?“为什么要规定4年一闰”?“2月为什么只有28天或29天”?教师要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即使有的学生的提问是可笑的,甚至是荒谬的,也不能进行批评或挑剔,而要通过评比“最佳一问”等形式使学生获得心理的安全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其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
三、注重灵活模仿,在“仿”中出新意
模仿虽然不是创新,但在模仿中含有创新的因素。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具有特别强的模仿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灵活的、思考性较强的模仿,避免机械呆板的模仿,让学生在模仿中创新。例如,在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时,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先创设猴子卖桃的童话情境,说:一只猴子有4个桃子,卖了个只,还有几个?让学生列式,然后让学生模仿着说一说,并列一个算式。有的学生说:“一只猴子有4个桃子,卖了2个,还有几个?” 有的学生说:“一只猴子有4个桃子,卖了4个,还有几个?” 还有的学生说:“一只猴子有4个桃子,卖了0个,还有几个?”……学生的这些模仿,不都经过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吗,不都富有新意吗?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小小的新意,不就是创新的表现吗?这样的模仿练习,既巩固了旧知,又学习了新知,同时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
四、加强动手操作,在“做”中探新知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手操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在编排时就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编排原则,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学第二册“拼组图形”的第六题时课前老师准备许多大小各异的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照着例题的图形拼图,然后再让学生发挥想象,大胆拼组。教师要求学生任意选出老师课前准备的教具,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结果,学生的作品丰富多彩,他们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动物、植物、人物等等。如拼出了不倒翁、小松树、小鸡、人物等。就连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也拼出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的操作活动既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倡导方法多样,在“异”中求创新
学习过程是一个个体的认识活动。小学的学生虽然年龄比较小,但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同的。在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必要的。例如,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老师应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并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体会方法的灵活性,比较方法的优缺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低年级的教学中也要让学生一题多解的练习。以次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例如在校园里,要把7棵小树平均种成6行,每行有3棵,该怎么种?学生知道,每行3棵,6行就是需要18棵,可现在只有7棵树,缺11棵树,怎么种?这个超乎常规的问题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这时老师要把握机会,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老师可出示以下问题:①5棵树种成2行,每行有3棵,怎么种?②7棵树种成3行,每行3棵,怎么种?③6棵树种成3行,每行3棵,怎么种?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引导他们发现“公共树”的作用,掌握一棵树有时可顶上二棵树甚至顶上三棵树的不同排法,使上述思考题最终得以解决,学生的创新能力也由此得到培养。
总之,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的重难点、关键处,精心设计,教师可以创造性的利用教材,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逐步掌握假设、迁移等思维方法,为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途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