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英
定州市明月店小学, 河北 定州 073000
摘要:在小学阶段,数学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是为了以后学生们的数学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也是学生学生成绩的重要成部分,因此,到时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给学生最基础的数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毕竟只有解决题目提高了,学习成绩才会跟着有效的稳步提升。今天笔者就以下几方面来和大家讨论一下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题能力;问题;提升措施
引言
对于小学生数学的学习最为重要的就是解决相关的一些数学问题,所以问题怎么解决就是非常重要。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大小直接体现出教师的水平,因此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阶段,老师要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解题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解题的乐趣。
1 当前影响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因素
1.1 基础不好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大多都是基础知识,学习难度不大,因此学生解题出现错误的原因最重要的就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小学生由于记忆力和理解力都不强,在学习中经常会出现对基础知识的概念理解不透彻,对于相似的知识点容易产生混淆。知识点产生混淆,自然解题就会出现错误,还会影响以后更深层次的学习。
1.2 规律性知识无法灵活使用
小学生思维方式简单,独立思考能力较差,一般在学习中会比较依赖教师,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举一反三能力不强,发现规律的能力也较差。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能够发现数学知识中的规律,简化数学知识和学习过程。例如,结合律和交换律是小学数学计算的一种运用方式,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如果能发现题型的规律,灵活运用知识,那么解题效率会大大提高。但是这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学生可能只对特定的规律比较熟悉,并不善于分析题型并发现其中的规律,即使运用规律解决问题也会由于对知识掌握得不扎实而出现错误。
2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2.1 从细节做起做好习惯养成
在小学阶段的解题能力提升过程中,教师还必须要鼓励学生对相关题目进行分析与理解,在正确处理好数量与条件关系的同时,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条件反射,为解题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特别是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题目而言,很多学生由于不能从题目中直接获取到更多、更加全面的信息,从而出现了心烦意乱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要做好学生的“贴心人”,通过传授“将重要信息勾画出来”等方式来实现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联,通过解题思路的导入来查找“蛛丝马迹”,从细节入手做好习惯的养成。
2.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问题解决水平的高低。其中思维的概括性、问题性、逻辑性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抓住每一个环节,下工夫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问题解决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载体。所以我们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始终,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而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又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会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会使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更上一层楼。所以,我们要把对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2.3 利用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逆向思维教学的过程当中,虽然大部分的教师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备课和讲课,但只有部分的学生能够掌握教师传授的方法和技巧,仍有较多的学生并不能够融会贯通地利用逆向思维来解决问题。基于此,教师就必须要充分的尊重班级当中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将5-8个层次相同或不同的学生划分为同一个数学合作学习小组,并根据小组学生的特性和共性来开展逆向推导法的教学。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逆向推导法的一定原则和步骤,要求小组学生通过讨论和探究的方式来快速掌握题目当中已知条件和数量关系的变化,并对变化的过程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推导。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小组学生了解题意之后,引导学生将变化后的数据或结果进行还原。例如,若将加法看为解题的运算原数,在具体的分析和思考时,减法就是还原运算的最终结果。然后,学生结合题意和题中的数量关系来解题,并在小组内部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和心得。如果不能够通过设未知数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已知的数量关系有哪些?”“应该如何思考?”让小学生尝试从不同的维度来进行思考。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进行相关的尝试,或者借助其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4 重视错误问题的分析,有效提高解题计算效率
大部分学生的计算错误往往是出在口算部分,基于此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最基础的是可以让学生背诵乘法口诀表。教师可以在每节数学课前十分钟让学生背诵,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背诵得十分熟练。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做题中经常出现的错误,给学生出一些口算训练题,训练多了学生自然也就能熟能生巧了,口算和计算效率都会得到提升。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考试题型由易到难地给学生出乘法训练:2*7=?7*9=?9*13=?等等。当然,也可以是除法或者是小数的计算题型,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通过不断的训练增强学生的计算准确率。当然,除了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训练之外,学生也应该自己主动总结问题,将自己在平时做练习题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题型进行分类总结,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并主动多做相关题型的训练。这种方式学生是总结和训练的主体,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较高,避免了学生在以后做题中出现类似的错误。
2.5 在习题教学中,拓展学生解题思路
在习题教学中,大多数学教师在教学上有个误区,只要把题解出来了作数,不注重习题思路解析,要交给学生解题金钥匙,所以在习题教学中,要将习题中已知条件和未知数要弄清楚,在分析已知条件的内部和已知条件和未知数的内在联系,这样就很容易给学生讲清思路,突破思维的常规的约束,进行创新思维,长期训练学生就会形成数学特有的思维模式,对数学问题有特有敏感性。对于一个数学问题解出来,问题还没有完,还要总结这类问题常用方法,看看问题陷阱在哪里,问题是否还可以演变,能演变哪些数学问题,问题变了又如何解答,这个数学问题的结论能否作为公式定理来运用,这个数学问题考了哪些知识点,还有哪些考点没有在此题中出现,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作这些总结,学生解数学习题就不会茫然了。
3 结语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应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在一定情况下进行教学,并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结合起来。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各种解决问题的想法,充分发挥他们的热情,并鼓励学生开发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状况,认真做好教学策略,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学习,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谭继洪浅议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7期。
[2]杨双龙创设最佳学习情境,培养解决问题能力[J].考试周刊,2011年,53期。
[3]李月涛. 简析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多样化解题能力[J]. 魅力中国,2018,000(036):205.
[4]毕红梅. 提高小学六年级数学应用题解决能力的对策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