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路径促进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优化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2期   作者:李春云
[导读]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数学应用题逻辑性强,学生的考试能力、思维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等综合能力都很强。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许多数学应用题不能正确理解,应用题成为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文章重点探讨了促进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优化路径,即采用多种方式强化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能力,通过课堂互动提升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解题能力。

李春云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朝城镇民族小学  山东  聊城  252423
【摘要】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数学应用题逻辑性强,学生的考试能力、思维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等综合能力都很强。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许多数学应用题不能正确理解,应用题成为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文章重点探讨了促进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优化路径,即采用多种方式强化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能力,通过课堂互动提升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优化策略;多元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107-01

        在解决应用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有严谨的答题态度,还需要学生具备整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准确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在小学数学考试中,应用题占有很大的分数,可以说学生的能力和解决应用题的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成绩。可见,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题的解题能力、审题能力、思维能力以及题目的理解能力等至关重要。
        一、采用多种方式强化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程度还十分有限,再加上受思维的限制,导致学生对于很多数学应用题目不能很好地理解。而小学数学应用题目很多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导致学生不能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在传统小学数学应用教学中,大部分数学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能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能力,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能正确理解数学题目是其准确解题的首要前提,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培养学生数学题目理解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解题的准确性。由于应用题中的各种数量关系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同时贴近生活的事物能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因此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能力。
        数形结合的方式是指利用画图的形式将题目中比较抽象的数量关系进行具体化、可视化,从而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例如:在用方程解决问题中有这样一道应用题:“小明和小红两家相距60千米,小明和小红约好同时从家里出发,1.5小时之后两人相遇,其中小明每小时走25千米,问小红每小时走多少千米?”或者是同向而行的追赶类应用题,面对这种应用题很大一部分学生无法直观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因此我在教学中会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以线段代表路程,以箭头代表方向,并标出相应的数据,可以让学生快速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答。
        二、通过课堂互动提升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互动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而且能使教师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应用题教学中,通过课堂互动,学生可以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加深对课题的理解,从而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应用问题教学中,课堂互动可以通过问题引导法或小组合作学习法来完成。
        问题引导法是指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可以有效地改变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的传统教学模式,给学生留下更充分的自我思考和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提出相应的问题指导,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正确的方向,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计算产油类的应用题中有这样一道题:“大豆是主要的产油原料,通常情况下大豆的产油率为68%,如果要产出5千克大豆油,则需要准备多少千克的大豆?”在这道应用题的讲解中,我先让学生认真读题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自主答题,在学生答题过程中我进行了仔细查看,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这样计算:5×68%=3.4(千克),此时我利用问题引导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了简单互动:“大家思考一下,3.4千克大豆真的能产出5千克油吗?”学生思索片刻纷纷觉得不可能,油怎幺会比大豆还多,这时算错的同学便会进行自我反思,并重新身体最终给出正确的结果:5÷68%≈7.36(千克)。
        小组合作学习是现阶段各学科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更好进行自主思考、交流与讨论,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并且在交流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尤其是一些逻辑思维较强具有一定难度的应用题,我会先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作答,将学生科学地分成若干小组,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作答结果,并进行小组的讨论和交流,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能有效判断自己作答的正确与否,并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和帮助,找到自己出错的原因,并进行及时的更正。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我再根据学生普遍性的重点问题进行统一讲解,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三、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解题能力
        发散思维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数学应用题中存在大量的多解问题,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中,学生不应满足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应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解决各种问题,帮助他们形成变相思考的习惯,即换个方向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发散思维。
        例如:同样是在行程问题的应用题上,还是列举“小明和小红两家相距60千米,小明和小红约好同时从家里出发,1.5小时之后两人相遇,其中小明每小时走25千米,问小红每小时走多少千米”这道应用题,在学习用方程解答实际问题时,学生的惯性思维都是采用方程的形式来作答,设小红每小时走x千米,则列式为25×1.5+1.5x=60,解得x=15(千米)。此时我引导学生是否还有其他的解法?并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解答或者小组讨论,学生再思考又给出了不用方程的解法:60-25×1.5=22.5(千米),22.5÷1.5=15(千米)。通过长时间的引导学生逐渐养成了变相思维的习惯,在解决应用题上习惯性换个方向思考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思维能力、知识的整合与运用能力等非常关键,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除上述教学策略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斌.基于新课标的小学数学应用题高效教学法[J].教师,2016,(22):93.
[2]邹辉.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9,(23):77.
[3]周闻星.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题高效教学探析[J].华夏教师,2019,(30):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