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朱树俄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3期   作者:朱树俄
[导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眼于数学课程的特质,要在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增强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勤学乐学中增强数学素养和能力。

朱树俄    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龙潭镇大坡村完小  云南  曲靖  655417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眼于数学课程的特质,要在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增强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勤学乐学中增强数学素养和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1-009-02

        引言
        数学作为小学最重要的三大主科之一,对学生思维逻辑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传统的数学课程教学由于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过于传统与单一,使得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失去了对数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从而阻碍了小学生数学课程学习的良性循环以及良性发展。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及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性。
        一、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意义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在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学生总希望教师能够为其解答或直接公布答案。长久以往,学生就有了依赖性,不想积极主动地动脑思考,也不会主动地进行知识点的探究,在参加学习活动时也会更加有难度和更加消极。如果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性,那么学生在学习时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也就不会再被动地学习。所以教师在数学实验开展的过程中要注重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提出对策、自主探究,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策略
        (一)、以生为本,引导自主思考兴趣
        对于小学数学学科而言,独立思考是必须的,是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学生个性化发展与创新学习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以生为本,强调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将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基点,用问题作为自主思考的驱动力,通过合理设置趣味学习情境,有效的启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比如,在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这一内容时,教学重点在于充分引导学生利用“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已学习积累的除法计算经验,让他们去自主探索两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正确计算方法。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来复习已有的一位数除法计算方式,板书几个算式让学生来计算。其次,可以构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趣味学习情境,教师可以出示40只圆珠笔和一些盒子,让学生来动手分成10份进行分盒包装,到底要装几盒才能装完?并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来列出可行的算式,进行口算和笔算验证结果。


通过这样的贴近学生日常的趣味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快速理解“两位数除以两位数”的意义,它能快速帮助学生根据表内除法类推出整十数的口算,计算40÷10时,可以联想到已学过的乘法40X1=40,想到40÷10=4。也可以根据个位数除法4÷1=4,想到40÷10=4。
        (二)、设计教学问题,推动学生的逻辑思考
        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离不开教学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设计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形成探索的习惯,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逻辑推理,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为了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具体细节,能够利用小数乘法的计算规则进行计算,掌握小数乘法存在的意义,笔者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了有关小数乘法的问题,指导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促进学生进行逻辑思考,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笔者还营造了良性竞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多答多得分,答错不扣分,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学生向前发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小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进行了思考和总结,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完成了对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这样一来,笔者通过设计课堂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使学生亲身体验了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和推理性,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三)、指导学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古语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如在教学20以内的减法时,对于十几减9的教学,先让学生自己计算,说算法。而后把十几减9的所有算式全部写出来,让学生计算出结果,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探究规律,总结计算方法:11-9=2、12-9=3、13-9=4、14-9=5、15-9=6、16-9=7、17-9=8、18-9=9。通过计算发现:十几减9的计算结果,总比被减数的个位数字多1,由此得出:十几减9的结果等于几加1。以此类推,让学生探究十几减8,十几减7……的计算方法。这样不仅计算速度快,准确率高,而且学生快速掌握了20以内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了教学效果。
        结束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应创新教学理念,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游薰芳.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C].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新教育时代教育学术成果汇编.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125.
[2]汝卓婷.浅谈小学数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1):46.
[3]管弦.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探究[C]..教育理论研究(第三辑).: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8:2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