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微信评价,提升第一学段朗读能力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下)第24期   作者:张丹瑶
[导读] 一篇写游戏的文章这样解释孩子们喜欢游戏的原因
        张丹瑶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莼湖街道尔仪小学 浙江宁波 315500
        一篇写游戏的文章这样解释孩子们喜欢游戏的原因:游戏具有及时反馈的特点,你完成了一项任务,交任务的一瞬间就可以马上得到相应的奖励,让你有冲动继续下一关的挑战,可见及时评价的重要意义。朗读教学也是如此,也需要我们及时去评价。通过评价,激发兴趣。但反观目前朗读教学中的评价,似乎是“有形无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评价标准模糊
        在第一学段的课堂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这样的评价语:你读得真有感情,听了你的朗读,好像我们就看到了这个画面……这种评价对孩子来说往往会造成错误的导向——读得有感情才是朗读的唯一标准。而对照《课标》,我们清晰可见第一学段学生的朗读目标: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显然,我们很多时候越过了“学习”的过程,直指“有感情朗读”的高要求。
        评价形式固化
        朗读评价基本有教师包办,课堂上,“生生互评”的场面不常见,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形式固化的背后是学生评价能力的弱化。
        评价时间仓促
        课堂时间有限,很多教师由于对朗读评价的忽视,选择把宝贵的有限时间用于重点知识的教授上,因而评价就成了一个形式。在短促的评价时间里,教师的评价“点到为止”,且多为点对点的评价。
        笔者发现,生活中的微信平台正是改变这种现状的一剂良药,微信平台的自由性、实时性、全员性很好地解决了朗读教学中存在的实时互动弱、时空局限强以及活动主体为教师的评价现状。
        一、充分准备,明确要求
        为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笔者通过建立朗读基地,告知评价标准,提供评价角度三方面具体阐述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
        (一)建立朗读基地
        教师建立朗读微信群,作为朗读专属基地,朗读与评价是该微信群的专属功能。
        (二)告知评价标准
        评价的标准与《课表》对接。《课标》在阐述第一学段的朗读目标时指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像这样概念性的语句,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还需细化。
        首先,朗读作为第一学段最重要的读书形式,我们要有所了解,字源网中认为朗的本义为明亮,朗读则要求声音清晰响亮,因此我们可将朗读标准细化为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其次如何细化正确,流利呢?正确主要指向字音,要求不加字,不漏字,不错字。而流利,在字典中的解释为快而清楚,快指向语速,而清楚则是建立在读者对语意理解的基础上,如不理解,就会出现断句不当,读破句等现象,因此,我们可以用“语速适当,语意清楚”来表示流利的标准。至于“有感情”,对于第一学段孩子来说是很有挑战难度的,我们可以将其定位成星级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才是第一学段的重点目标。
        在对朗读目标有了细化的认识后,评价标准也就呼之欲出了。教师可提供一份清晰的评价清单(右图),以此保证学生有话可评。
        (三)提供评价角度
        学生对评价标准有了认识之后,教师还可提供给学生评价的角度,让学生在评价的时候明白“何出此言”。教师可先出示下列评价语:1.你朗读时声音很响亮。2.这句话很长,你读得很有节奏,我要为你点个赞!3.听了你的朗读,我想对你提一个小建议……4.你读得真有感情,特别是……
        学生逐条朗读评价语,并说一说这些评价语主要评价了朗读的哪些方面呢?从而小结我们在评价时,一般可以从朗读态度、字音、句子节奏、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
        在此基础上,我们的评价清单也可进一步得到完善。(右图)
        二、课堂实践,习得方法
        想要达成完善的交互式评价,老师可指导学生先学会做记号,如读错用X表示,漏读用O表示,长句子的节奏问题用横线表示等,为之后的评价积累内容。


        (一)初级评价,激励+诊断
        第一学段的孩子,正处于语感的黄金培养期,保持朗读的兴趣是最重要的。激励性的语言能让朗读者们感受到被认可,被赏识,从而保持继续坚持的动力。因此,我们要多多发挥评价中的激励功能,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因此,朗读评价的第一准则为激励在前,诊断在后。
        朗读A:生读《葡萄沟》第二段,同时,其余孩子边听边在朗读材料上做评价记号。
        教师介入,提出评价要求:请先肯定A表现优秀的地方,再提出自己的建议。
        评价B:A,你的声音响亮,我们听得很清楚。我想提出一点建议,你的后鼻音读得不是很好,比如“棚”,你没有读准。
        教师再次介入:(对B说)你听得很仔细,看到了A做的好的地方,也能指出A需要继续加油的地方。谁也能这样来评一评。
        在学生评价之后,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评价语做出评价,进一步明确初级评价的要求。
        (二)二级评价,示范+鼓励
        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孩子们听他人朗读的时候,纠错的使命感特别强,指出问题也是毫不留情,朗读者听了难免会有些小失落,如何能够保持孩子的朗读动力呢?我们建议,在孩子们掌握了初级评价后,老师可提出更高的评价要求:初级评价之后,可送上你的示范与鼓励,让朗读者更有信心去改正他的不足。
        承接B生的评价
        评价C:就像刚才B说的,后鼻音独尊就更棒了!A你听我读哦。(C示范读)加油,相信你多练习,会越读越好的。
        师介入:刚才C是怎么评价的?
        生回答:给A做了示范,并鼓励他要多练习,会读的越来越好。
        小结:小朋友在评价其他人的时候,总是想着找出他的错误,其实光能找出错误还不够厉害,要是能告诉他怎么改正,之后再送上你真诚的鼓励,相信这样的评价会带给你的同伴更大的帮助!
        诊断只是评价的功能之一,孩子朗读能力的提升,需要来自同伴的榜样示范和鼓励。
        (三)交互评价,多向反馈
        初级评价和二级评价均为多个评价者对一个朗读者,而交互评价则拓宽了评价对象,即我们不仅仅可以评价朗读者,还能对优秀的评价者提出肯定,保持其参与评价的兴趣,这也是微信平台的实时互动性给我们提供的便利之处(右图)。
        这种交互式的多向反馈不仅让朗读者受益,也让评价者受益,活动的意义也随之增大了。
        在交互式的多向反馈中,既有对朗读者的评价,也有对评价者的评价,更有朗读者的二次练习,朗读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孩子们愿意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且乐此不疲。
以微信平台为载体,学生成了真正的活动主体,参与热情高,评价时间充裕,
极大地保证了参与面,打破了课堂上朗读评价的诸多限制。更为重要的是,微信平台的包容性,照顾到每个层次的孩子,从初级评价,二级评价,到交互评价,难度递升,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评价能力选择上述评价中的任何一种,换句话说,微信评价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存在感”。
        三、“三定”原则,保障实效
微信上的发言具有自由性,但微信朗读却不可,否则学生的评价会显得杂乱
无章,导致收效甚微,因此,我们所提倡的朗读评价要遵循“三定”原则:定对象、定内容、定时间,以此保障活动的效率最大化。
        (一)定对象
教师事先指定上传朗读语音的学生,这样一来,大家的评价对象就统一了,对于朗读者来说,能接收到最全面的评价,针对性更强,从而更快地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二)定时间
        手机作为活动开展的媒介,应引起教师对使用时间的关注。一般以每晚19:00之前是比较合适的,这样一来,既不影响孩子休息,也尽可能减少活动对家长产生的不必要影响。
(三)定内容
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定,也能抽签选定,还能通过“课文内容转转转”的电
脑机选确定。这些做法与“定对象”的操作是相似的,通过类似游戏的方式,减轻任务压力,增强活动趣味性。

        第一学段是语感培养的黄金期,笔者借助微信平台所特有的自由性、及时性、交互性等特点,打破了课堂朗读评价的诸多限制,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让他们在畅所欲言的评价中,互通有无,评价他人的同时,也是自己对朗读目标的一次次明确,从而实现让评价真正成为拉动朗读能力向上发展的动力源泉。
作者简介:张丹瑶,1987年7月,女,汉族,籍贯浙江宁波,大学本科,一级教师,小学语文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