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科学教学探究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下)第24期   作者:伍阔伦
[导读]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科学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文化水平的提升,
        伍阔伦
        温州市瓯海区瞿溪华侨中学
        摘要: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科学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文化水平的提升,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素养。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立足于核心素养培养的积极作用,对现阶段初中科学教学现状展开分析,并结合现代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指导,对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科学教学策略展开探究。
关键词:学生;核心素养;初中;科学
引言:科学学科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十分丰富,既能够有效的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也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在当前科学教学中显得有些陈旧落后,教师需要结合现代化教育理念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完善,切实提升科学教学效果。
一、核心素养培养的积极作用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氛围活跃性不足,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制约。根据教学经验来看,传统模式下的教师都是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照本宣科,学生则是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实际教学效果也相对有限。此外,课程结束后学生一般都是通过大量的理论习题进行强化训练,实践活动频率较低,长期处于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成绩可能会呈现上升趋势,但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却造成了极大的限制。与传统教学模式下相比,核心素养培育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可以很好的优化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学生在知识学习和经验转变过程中能够对理论知识加深掌握,并用于指导实践,这种教学方法与“授之以渔”理念高度契合,教育重点更加侧重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初中科学教学现状分析
(一)重视程度有待提升
        我国教育部门在很早就提出了教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融入,但根据实践来看,落实过程中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追根溯源来看,缺乏对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是关键原因之一,学校和教师对核心素养发展缺乏应有的重视,致使核心素养教育成为形式化内容,未能对教育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受应试观念的影响,初中教学评价考核都以学生成绩作为核心,忽略了核心素养下的学习过程考核,这种情况下导致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中将主要精力放在教材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功利性,虽然学生的成绩处于上升状态,但客观来说对于学生的未来成长助力有所不足。此外,一些教师对于核心素养的内涵掌握有限,未能正确认知核心素养对于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也是制约核心素养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
(二)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科学教学来说,学生的兴趣也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不利于核心素养的融入。科学学科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偏差,为了追赶教学进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这种教学方式反而产生了反作用,学生由于学习能力有限,不能有效的吸收大量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久而久之失去了对科学学习的自信心。

并且,部分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将理论知识传授作为重点内容,学生的实践操作内容极少,与生活实际的关联也相对较低,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处于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自然对于科学学习难以提升学习兴趣。
三、核心素养发展下的初中科学教学优化策略
(一)全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根据学生的日常作业与考试成绩来看,学生对于科学学科的知识点掌握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主要表现为对于题目的逻辑关系理解存在偏差,不能通过灵活的知识经验运用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或是存在分析环节不完整的情况,导致所获得的结果存在片面性。通过上述问题来看,学生由于核心素养较低,不能充分的运用知识和理清解题思路,如果不加以优化将会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这种情况下,初中科学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深度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例如在开展“决定电阻的大小的因素”章节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猜测,让学生在讨论和思考中明白导体的不同电阻,然后结合导体的理化性质进行相应的模拟。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对不同材质的电阻进行掌握,在加深学生知识记忆的同时,使其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提升。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培养,在素质与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方式陈旧落后是初中教学领域普遍的现象,因此在核心素养教学中就必须有所创新。传统课堂主要依赖于教师的填鸭,没能切实促进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科学教师应该开展研究性教学模式,采用互动探讨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探索热情。比如在学习《植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章节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过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洋葱切片的显微镜观察,进一步了解植物的组成。这种实验探究的方式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并加强了同学间、师生间的讨论交流。经过小组内的观察分析,学生对细胞这一概念有了直观的理解,给后面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课与核心素养的融合还应该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科学课的内容艰深且课程枯燥,难免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厌学心理。因此,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差强人意,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而随着电教手段的日益成熟,不少教师开始利用鲜活的课堂来进行教学。例如在进行《恒星的一生》这一课教学时,可以从网络上下载了相关的视频文件辅助教学。讲授前,先利用3-5分钟时间进行动画的观看,让学生对恒星变化过程有初步的了解。这种方式将传统抽象枯燥的内容,转化为有趣生动的图画,使学生接受起来更加容易。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成立科学兴趣小组,营造一个寓教于乐的氛围。通过兴趣小组的课余活动,也能够不断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结语:现代化教育背景下,初中科学教学中融合核心素养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既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初中科学教师应当树立现代化教学观念,强化对核心素养发展的深入探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麻桉瑜. 基于科学探究的初中科学教学思考[J]. 新纪实·学校体音美, 2019, 000(007):1-1.
[2]赵静. 关于让初中科学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探究[J]. 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2019, 000(010):P.246-246.
[3]胡浓浓. 小组合作学习视角下的初中科学教学探讨[J]. 科学咨询, 2018, 000(018):108-1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