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域中说服性思想政治教育探微》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第23期   作者:张以飞
[导读] 现阶段,在大学的思想政治课堂中存在一些对思想政治说服教育的心理误区。
        张以飞
        郑州西亚斯学院,
        摘 要:现阶段,在大学的思想政治课堂中存在一些对思想政治说服教育的心理误区。说服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从心理学的角度,主要以对话引导和正面教育以及心悦诚服为主,“说服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性质。进行说服性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沟通方式等等对说服效果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教育;心理学
        一、说服性思想政治教育
        说服性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使用的方式,就像通常说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这些各种方式都是以“说服性”为出发点的,立德树人是各种教学方法的共同取向。这种教育方式主要是由教育者给受教育者提供信息以及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受教育者的观念、态度以及行为达到教育者预期的目标。
        首先,在进行说服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和对话方式,让受教育者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引导受教育者养成正确的行为与思想;其次,能让别人真正的从内心接受的教育就是说服性思想政治教育。若是一个人说他明白了,但是内心并没有接受,这说明了说服过程的强制性;若内心接受了,但是行为没有落实到位,表明说服过程存在情绪对抗,这就没有真正的实现说服性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性思想政治教育其本质就是一种实现双向互动、自由开放的过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适当引导、共同探讨的关系,教育过程是在对方愿意接受影响的情况下进行。通常将说服性思想政治教育分为三类,首先,在行动方面,教育者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化受教育者,实现说服的目的;其次,事实说明,就比如说生活中的访问、调查以及参观等这类事实来达到说服的效果;最后,语言文字,应用报告、讨论、谈话以及讲解这种语言文字的方式进行说服教育。
        二、说服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要素
        (一)说服者——教师
        教师在说服教育中以诚信出发,真诚地向学生表达自己,那么对于教师的说服信息就比较易于接受。另外,从信息传播的心理认同角度来说,若是自己喜欢的人传播的信息那么只要信息正确合理,就会容易被说服;反之,不仅听不进去信息,而且会多处挑剔,容易产生心理逆反。由此表明,说服者的“人格魅力”对于说服教育的效果而言也是很重要的,教师的亲和力会让学生觉得与教师有共同话题,有利于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的说服信息也更易于被接受。


        (二)说服对象——学生
        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认知水平也不一样。低年级学生在思考思想政治问题时比较片面,高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思考问题时更具有变通性与全面性。对低学生进行说服教育时要更加容易一些,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美感、理智感、责任感以及道德感等社会情感正在快速发展,这个时候进行说服教育学生也更容易接受一些。而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情感特征逐渐趋于成熟,与低年级学生相比,大学生的面对信息时具有自主选择性,对说服内容有自己的判断性,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说服的难度也增加了许多,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正处于半成熟状态,不太成熟的一面也为理性的说服教育提供了便利,但同时,因为学生的这种不成熟,也使学生在人生目标与价值取向等问题上面会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对大学生进行说服教育时,要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状况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找到一种更好的贴合个性特征的说服方式。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就是大学生,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认知能力都已经基本成熟,所以他们有自己的意志、需要、动机以及目的,他们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不仅仅只一味的接受信息。因此大学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重点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需要,从实际出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那么首先就要对大学生的主导需要及心理进行深入的研究与预测,个体进行行为与心理活动的原动力是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要明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对大学生需要强度的变化趋势与需要结构的发展方向适当的进行预测。个体的心理现象与社会生活实践中的客观刺激也是分不开的,有其一定的客观性,因此,个体的心理现象是可以通过一些事件发展,获得相应的认识,也是可以进行相关预测的,个体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通常,个体在对某种需要的强弱取向取向也会随着结构发展而发生一致性的变化,一旦个体的需要结构的某种需要获得满足后,就会产生继续发展的可能性。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者掌握并有效应用一定的需要心理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不同学科、不同性别以及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现状与心理知识需要进行仔细的观察和科学分析,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变化发展趋势,可以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者掌握他们的行为动机与心理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与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沈贵鹏.心理学视域中说服性思想政治教育探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02):100-104.
        [2]王芳.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初探[J].文存阅刊,2017
        [3]段士爱.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文教资料,2018:165-166.
张以飞(1990-),男,汉族,河南郑州市人,助教,应用心理硕士,单位:郑州西亚斯学院,研究方向:社会与管理心理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