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平1 黎海凌2 雷立成3
1 2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中山 528436
3湖南应用技术学院 湖南常德 415000
摘要: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有利于完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强化劳动育人功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有利于创造新时代人们的幸福生活。笔者通过对劳动教育理论和制度相关学习、领悟,结合自己学校的特征,阐述新时代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从加强劳动教育必须课建设、夯实大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拓展公益服务性劳动、强化生产劳动、组织校外劳动实践、完善劳动教育保障条件等方面论述了高职院校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基本策略;高职院校
引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教导广大青年学生以劳模精神、奋斗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来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和伟大的中国梦;通过诚实劳动、艰苦劳动、体脑劳动、创造性劳动来化解改革开放和事业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和矛盾。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新时代如何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劳动教育新要求新体系、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各级各类学校如何组织实施劳动教育等进行了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操作性强的周密部署[1]。
一、高职院校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运用《意见》指导,将劳动元素融入高职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过程,通过重视劳动教育新契机进一步支撑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高职院校在制订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体现职业与劳动、教育与劳动的有机统一,“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实习实训强化劳动教育,明确劳动教育时间,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2]。
二是有利于强化劳动育人功能,纠正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的思想倾向。在个别领域和时候,受急功近利和贪图享乐思潮的侵蚀、也由于父母对独生子女教育的偏颇,导致少数青少年很容易接受长辈的赐予,出现不想劳动、不尊重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甚至觉得会不会劳动都无所谓,如部分孩子不会洗衣服、不会洗碗、不会打扫教室宿舍卫生……。通过加强劳动教育,增长劳动知识、提升劳动技能、增加劳动体验、养成劳动习惯;通过加强劳动实践,塑造学生人格、完善学生品德、培养价值观念、锻炼学生意识;落实“五育并举”,发挥劳动育人综合功能。
三是有利于人们体会和感知新时代的幸福生活,劳动教会人们生活、劳动成果让人们倍感丰收喜悦。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经济越繁荣、财富越丰裕,社会分工越精细,劳动形态、劳动方式呈现多样化,人的个性化也越明显,这个时候会有个别人轻视劳动、满足于现有的物质生活,忽视劳动和劳动教育,发展陷入停滞。因此,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可以让人们获得积极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彰显劳动在社会发展与个人生活中的主体性、创造性,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
四是有利于我们高职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成功。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和现实高考的打击,我们许多高职学生在思想上有自卑心理,认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自己是时代的弃儿。劳动教育倡导劳动公平和劳动平等,将劳动教育融入职业教育,培养具备高尚品质、劳动情怀、技术精湛的“中国工匠”,通过辛勤和汗水浇灌幸福生活和事业成就,谱写职业教育的精彩华章。
二、适应类型教育特征,树立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新理念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3]。基于类型教育特征和属性来说,职业教育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组织形式,都是融入劳动教育最直接最密切的教育类型,如学徒制,学生(学徒)跟着导师(师傅)边做边学、工学交替,如顶岗实习,在真实的岗位或生产环境参加生产劳动实现人才培养,教育与劳动有机结合。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必须对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素的需求及变化,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创新劳动教育形式,鼓励学生运用先进技术技能,开展创造性劳动。
(一)高职院校要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劳动教育形态。
高职教育力推产业链与教育链的对接和融合,产业发展、技术更新需要职业教育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同时这种支撑需要劳动来实现。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新时代脑力劳动、复合型劳动、创造性劳动成为发展趋势,特别是第三产业占比越来越高、信息技术越来越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那么劳动教育必须拓展脑力劳动、服务型劳动、创造性劳动等方面的内容和形态。
(二)高职院校要强化校企合作,创新劳动教育模式。
高职教育力推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体验式、仿真式实训和顶岗实习等增加劳动时间和劳动锻炼,创新劳动教育模式。如现代学徒制,产业协会、行业协会搭建平台,与中小微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完善岗位学习、在岗培养;再如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创意设计、动手操作、技术应用和物化,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引导和鼓励高职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劳动意识。
(三)高职院校要优化工学结合,创新劳动教育过程。
高职教育力推工学有机结合,高职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实习、见习、上岗,通过体认职业角色,获得对职业岗位的真切理解,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提升就业能力。[4] 高职院校要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规范工学交替学习组织形式和过程,无论是在学校“学”还是在企业“工”,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生产过程,都是创新劳动教育的过程。
(四)高职院校要固化知行合一,创新劳动教育理念。
高职教育力推“知”“行”耦合,强化学生的求知动力,掌握知识并内化为能力,提高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将创造性劳动融入技术技能教育中,以综合性劳动实践来优化实践教学环节,促进技术技能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统一,[5] 体现劳动教育“知”(知识学习和智力发展)与“行”(技能操作和实践探索)的精准耦合,也是劳动教育理念的精髓所在。
三、高职院校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策略
(一)以劳动教育必修课建设为基础,系统加强理论学习。
1.夯实课程地位,将劳动教育课程进入人才培养方案。一是开设劳动教育专题教育公共必修课,安排在第一学期,16学时,计1个学分,主要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方面设计教学内容。[6] 二是开设校内劳动教育实践课,进入课表,每学年一周,三年制高职安排在第二、三、五学期(二年制高职安排在第二、三学期),分别计4.5个学分和3个学分;劳动教育实践周期间,学生不安排文化课学习任务,参加劳动教育实践周的学生被分配到学校相关的工作岗位,跟随岗位指导教师从事一定的劳动。全校学生均须按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完成劳动教育课规定的教学任务和劳动任务。[7]
2.强化课程融合,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把劳动教育全面系统地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确保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助推立德树人目标的全面实现[8]。一是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公共基础课,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安全、劳动法规教育。二是专业课在职业劳动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严谨细致、专心致志的工作态度。三是参照“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式方法,挖掘课程中劳动元素,特别是实习实训课的劳动情境和劳动过程。四是拓展劳动教育。如通过X证书培训,延伸专业技能实操训练;再如开设茶艺、生活美艺等选修课,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和生活的趣味。
(二)以大学生“三自管理”为抓手,夯实日常生活劳动。
构建高职学生“三自管理”(即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教育模式。根据实际情况,拟选择开展以下活动:
1.文明宿舍创建。宿舍是大学生的温馨家园,举办文明卫生宿舍评比等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干净整洁、活泼健康的家庭观念。
2.饭堂帮厨活动。选派一部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饭堂参与洗菜、淘米等家务性工作和观摩炒菜,让他们知晓饭菜来之不易。
3.生活技能训练。如,让学生自己拆被子、洗被子、晾晒被子、套被子,通过完整的训练,让他们养成讲卫生的习惯。
4.健康晨跑锻炼。运动也是一种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开展健康晨跑活动,养成早睡早起、运动出汗、自律坚韧的锻炼意识。
(三)以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为载体,拓展公益服务性劳动。
高职学生自觉自愿参加志愿者活动,既能锤炼品质、陶冶情操,又能学会知识、拓展技能,在服务他人的同时,自身也得到提高、完善和发展,培养热情大方、乐于助人的良好品格和能力,获得和分享劳动成果,体验劳动价值。根据实际情况,拟选择开展以下活动:
1.校园志愿劝导垃圾分类活动。在学校饭堂前、宿舍门口、课室(实验实训室)走廊等垃圾集中投放点,劝导同学分类投放垃圾,助推文明美丽校园建设。
2.“大手拉小手”结对助学活动。学校隔壁有开发区一小二小2所小学,学校周边1000米范围内有3个小区和大片工厂公寓宿舍。通过调查有些家长“三班倒”,小孩上下学没人接送,学校团委组织志愿者与有需求的小学生开展“5名大学生结对1名小学生”的活动,负责放学后把小学生接回家、辅导作业等。
3.提升校内勤工俭学活动品质。学校学工处统筹在图书馆、实验实训室、后勤服务等设置勤工俭学岗位,根据学生专业背景、兴趣爱好、个性特长选派他们参与工作、参与管理、参与实践,如退伍学生组成国旗班。学生通过劳动获得一定报酬,更重要的是锻炼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4.校园公共卫生清扫保洁活动。学校总务处将校园环境公共卫生区划块给各二级学院,由二级学院安排学生进行清扫保洁,恢复校内一般性的校务劳动活动,通过劳动美化校园、美化心灵。
(四)以专业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为重点,强化生产劳动。
高职院校将课程实训、顶岗实习、技能竞赛等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在适当的体力劳动中体验别样的劳动美[9],开展创新性劳动实践,构建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有机结合的专业劳动教育重点环节。根据实际情况,拟选择开展但不局限于以下劳动教学活动:
1.抓实课程实训,加强劳动观念教育。高职学生在完成一定理论知识学习后,要到实训室进行课程实训,这也是大部分孩子接触专业劳动,指导老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意识,并在实训过程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形成个人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让学生深刻体悟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在大师工作室讲述中国工匠的故事、在名师工作室讲述老师日夜劳动进行技术创新的故事,培养当代高职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2.抓实顶岗实习,加强劳动安全教育。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去企业专业对口岗位参加生产劳动,面对机械设备、电器电路、生产工具、搬运仓储等等,学生必须经过严格的安全知识和生产规程等方面培训,学会操作程序、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理。劳动安全不仅仅是强调个人生命财产安全和企业不发生安全事故,更重要的是关乎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同时劳动安全也是劳动教育体系的基本内容。高职院校在安排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不仅要加紧专业知识教育和技能操作训练,更要加强劳动安全教育。
3.抓实技能竞赛,加强劳动成果教育。“普教有高考、职教有大赛”,技能竞赛在高职教育领域是非常重视和重要的,许多项目评审学生参加技能竞赛获奖都是一个关键指标。高职院校应该通过组织校赛、市赛,选拔和培训选手参加省赛、国赛和世界技能大赛,形成一个完整的技能竞赛运行体系,引导和创设多种机会让学生多多参加高层次的技能竞赛,让同学们在竞赛准备和竞赛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通过创造性劳动积累专业经验,取得竞赛成果和解决实际问题。
(五)以集体劳动周为主要形式,组织课外校外劳动实践。
以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抓手,以城乡福利院、农村小学、扶贫特困户等为主要服务对象,结合专业特色,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脚踏实地体验社会生活和参加劳动锻炼。根据实际情况,拟选择开展但不局限于以下劳动教学活动:
1.送技术服务进社区入农村。学校以专业社团为活动主体,如电器协会、环保协会……,组织学生到社区到农村为居民村民带去技术、解决生活中的一般困难问题,如维修电器、环保知识宣讲。
2.送文艺带支教进农村小学。学校文艺美术老师等带领专业团队和艺术爱好者,到农村小学,带去文艺节目,教导孩子们唱歌、画画、跳舞等,激发农村孩子的艺术热情,给予孩子们艺术的爱。
3.参与精准扶贫体会农村发展。学校学工处组织学生去扶贫点,开展扶贫调查,参与农村劳动,帮助农民大爷播种收割,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成就,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建议意见。
4.送温暖融情感进福利院。学校团委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去学校所在地或学生家乡所在地的部分福利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劳动,同时开展一些有趣味的文体活动,用真情奉献爱心。
四、完善劳动教育管理体制,保障劳动教育有序推进。
(一)加强劳动教育课程管理,完善劳动教育课程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大思政课管理范畴,校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校长为教学管理主要责任人,分管教学副校长为具体落实推进负责人,其他校级领导各自分工负责。教务处为教学业务管理指导责任单位,思政课教学部、组织处、人事处、学生处、团委、职教研究所、公共课教学部等部门分别承担相应工作任务,各二级学院为劳动教育落实单位。学校在成立“劳动教育教研室”,在教务处领导下全面管理劳动教育课程,职教研究所加强劳动教育课程研究,各二级学院落实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计划。
高职院校要制订《劳动教育总体实施方案》,完善学校顶层设计;劳动教育教研室每学年制订《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指导计划》;各二级学院每学期制订《劳动教育实施工作方案》。
(二)校企合作建立专兼结构的劳动教育教学团队。
高职院校除在校内设立专职教师岗位,负责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的教学和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的组织与指导外;根据高职劳动教育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的特点,必须建设好企业兼职教师队伍,企业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的同时,要加强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安全的教育;同时,由于校内外许多劳动实践活动都离不开辅导员、社团指导老师、专业老师的组织和参与,因此,全体教师(包括后勤卫生管理、图书馆管理员、学工管理老师等)都要加强劳动教育培训,保证所有老师其能在任教的课程或所承担的工作中融入劳动教育,也可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融入德智体美的教育。
(三)确保投入足够经费,规范使用经费。
高职院校要根据经费来源和实际需要,设立劳动教育专项经费预算,确保有足够资金支付开展相关劳动实践活动。同时,按财经制度规范合理使用经费。
(四)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一是对于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定必须完成的学分,其中可分为理论学分与实践学分;二是学生参加劳动教育的相关活动,通过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来考核评价;三是学生在各门学科中劳动教育表现及成效由相关专业任课教师通过过程考核纳入到相关课程的总评成绩中;四是学生在实习实训课中的劳动表现和劳动技能提升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实习实训考核评价。
结语:我国宪法规定,劳动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劳动征服了自然、改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类。新时代开启劳动教育新篇章,切实将劳动教育教学内容、劳动理念和劳动精神融入到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融入到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教育和引导高职学生自觉做好日常生活劳动、多形式多渠道参加服务性劳动、安全高效投入生产劳动,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奋斗劳动过程、收获劳动成果、创造劳动价值、展现劳动风采,以劳动托起青春梦、托起中国梦,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6]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国政府网,2020-3-2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Z].2019-06-11.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19-2-13.
[4]乐素芬.综合实践活动在落实劳动教育中的担当[J].基础教育课程,2020(4):11-16.
[5]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P249).
[7][8]谭泽媛.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87-91.
[9]赖林琳.“三全育人”视角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探析[J].智库时代,2020(12):180-181.
作者简介:
作者:张一平(1974-),男,湖南新化人,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研究员,本科,主要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广东中山 528436
雷立成(1966-),男,湖南双峰人,湖南应用技术学院,教授,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湖南常德 415000
通讯作者:黎海凌(1989-),女,广东茂名人,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包装学院,初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用药安全。广东中山 528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