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低效现象分析及其对策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4期   作者:刘芳
[导读]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环节中,占据中心地位的就是探究活动。
        刘芳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十六完全小学  湖南省郴州市  423000
        摘要:在小学科学的教学环节中,占据中心地位的就是探究活动。根据新课改背景下的课程标准,在小学的科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科学探讨机会,使得学生在活动的探讨中不断的提高自己学习科学的兴趣,养成尊重客观事实、敢于对问题进行质疑的科学学习态度。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不仅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以课本知识为主要教学方法的守旧教学模式,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灵活使用以及发现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观,实现于课程三维目标进行完美融合的教学目标。本文主要就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现象分析以及对策做出简单的浅析。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低效现象;教学实践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在小学的科学课堂上,真正将科学探究作为学生在课程中学习的中心并不是很容易就能得到实现。很多教师在课堂时间中,喜欢为学生布置一个紧接着一个的科学探究活动,学生表面上是都在进行科学探究,但真正将知识与探究相融合的活动却少之又少。使得教学成果并不是非常的好,针对于这样的教学现状,进行优质的科学探究活动,并对课程进行精心的设计在小学的科学活动探究课程中就显得非常的重要,现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存在以下两种不良的现状,一是探究活动设计的过多,却忽视了教学中的课程目标,使得学习效果较差;二是小学的科学课要注意课程探究与教学策略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活动,本文主要从以下的三个策略进行分析。
         一、精心选择,优化课程,促进探究活动的有效实施
        在小学课程的探究活动中,要想使得知识能够与活动更加的融会贯通,同时能够使得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更加深入的了解知识,生活化的科学探究活动在小学的教学中就显得尤为的重要。只有源自于生活的科学探究材料才能使得学生对活动的探究更感兴趣,在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科学材料时,教师要注意,材料的选择除了贴近学生的生活之外,还需要是生活中能够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事物,去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仔细观察,用心思考生活现象,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的生活现象。[1]例如,在教学科学课程《固体、液体、气体》一课时,让学生用透明的塑料袋分别装进铁块、果汁以及空气等等,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三者之间的区别,并谈出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对科学的认知。另外,在探究活动的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程探究中去,让学生学会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去感知科学,认识科学,学生自己进行科学实践的阶段,往往是学生实现自我知识完善以及科学探究的阶段,例如,在教学《动物》这一课时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带着小巧的宠物到课堂,比如,猫咪、乌龟、金鱼等等,让学生充分的将科学与生活的实践进行紧密的结合,从自己带的宠物与课本上的动物进行对比分析,更加科学的去对动物产生一个认知。
         二、科学指导,有效分组,营造合作探究的有效课程
        在科学研究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科学,往往是一个团体的活动,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都是一个团队努力的结果,因此,教师要从小培育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在进行小组的科学探究活动时,存在着个人分工不合理,没有明确的个人分工人物,导致小组合作产生分歧的低效现象,针对这样的一种现象,教师可以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去加强小组之间的科学合作。

[2]例如,在进行小组分组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布置小组任务,在小组中,每个小组都必须有组员、记录员、材料员以及讲解员,在进行探究活动时,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各自之间的分工,明确自己需要做什么,从来去提高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效力。从小组进行的探究活动进度以及成果中,不难看出,各个小组之间存在着思维程度、组织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等不同方面的差别,每个小组都各具有特色,教师根据每个小组之间的探究活动,去对小组的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能够帮助一些小组及时从思维误区中走出来,同时也能够体现小组合作的良性信度,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科学探究想法,实现教学的目标,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养成。最后,在精心设计课程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每位学生科学认知的不同,进行都具有个性化的科学探究小组,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科学探究活动,寻找与自己兴趣相同的同学一起进行科学研究活动的实验,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的选择材料 并对活动的方法进行多种方法的设计,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不断提升,塑造良好的科学素养。
         三、调整教材,详略得当,落实科学探究的目标课程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探究离不开教材知识的辅助,为了使得教材与探究活动能够实现较好的融合,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去促进科学探究活动与目标课程的有效实施。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学会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理解教材中知识的深层含义,在选择适合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得科学探究活动与教材进行深层次的融合。[3]例如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教材中将《蚕的一生》作为主要的案例,这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活动探究时,教师就应该转化思维,因为蚕生长的环境极为严苛,并且不易存活,不适合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这时,教师就可以选择青菜虫、面包虫这种易容存活又方便观察的虫子去与蚕进行替换,使得学生在观察青叶虫或者面包虫的生长过程种,利用替换的方法进行辩证思维的思考。这样的教学设计会使得学生真正透彻的吃透教材,便于教师进行下一节课堂的课程讲解。另外,教师还应该善于对教材进行二次的开发以及利用,对课程进行整合,将简单的逻辑性通顺的课程贯彻到一节课进行讲解,将难度比较大的课程进行课堂课程的分解拆分,详略得当的教材设计更有助于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实施。
         四、结论
    小学科学的探究活动中,存在着科学探究活动过多,课程设计不合理等等低效性的科学设计,在这样的教学现状中,教师要学生精简数量,控制变量,深入的对教材进行挖掘,提高学生科学探究中的有效性。在提高学生的有效性科学探究中,教师要做到精细的设计课程,并对学生进行高质量的小组指导,于此同时,教师还要学会科学合理的设计教材,真正的做到科学探究与学生的实际紧密联合、科学探究与教材知识紧密联合的高质量课堂实践。小学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值得被有效推广。
参考文献:
         [1]宋俊.小学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化问题分析与对策[J].科教导刊(下旬),2017(01):129-130.
         [2]陈梅.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3(03):42-43.
         [3]许华锋.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现状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2(35):37-38.
         [4]马春华.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低效现象分析及其对策[J].教育科研论坛,2011(01):23-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