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与乐圣》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4期   作者:黄梅
[导读]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黄梅
        辽宁省锦州市锦州中学  辽宁 锦州  121000
        教学内容:
        1.音乐常识:维也纳古典乐派、贝多芬介绍
        2.鉴赏作品: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欢乐的颂歌》
        设计理念: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审美教育为核心,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以及对音乐历史与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本课设计重点以审美体验为主,以审美感知为辅,引领学生进入西方音乐文化赏析,感受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和音乐崇高美的情感;以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为目标,并从中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激发音乐艺术之情怀。
        教材分析:
        《交响与乐圣》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鉴赏》第十三单元25课。维也纳古典乐派: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20年代,在奥地利维也纳形成的重要音乐流派,是随着资产阶级启蒙运动而产生的。音乐家们在创作思想上继承了德奥民间音乐的优良传统,体现着乐观向上的气质和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面貌,他们崇高理性,倾向自由、平等和人道主义,充满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创作手法上,讲究结构严谨,形式完美、音响和谐、逻辑严密、音乐语言清晰简明,富有哲理性和表现力。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交响领域中伟大成就的总结。它集中体现了贝多芬创作的思想境界、革命热情和艺术理想。作品在1824年完成,于当年5月在维也纳首演。作品是在法国革命的理想和成果被彻底摧毁的那一段反动时期写成的。在那艰难黑暗的日子里,这位日渐衰老的伟大作曲家,仍然忠于革命的信念,始终以自己的音乐作为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号角。
        学情分析:
        交响乐规模宏大具有深刻思想性和戏剧性。特别是贝多芬的交响乐作品更具有深刻的哲理性,艺术性与文学性。对于大部分高一学生来说,对贝多芬音乐文化的情态是既陌生又新鲜,对交响乐的了解甚少和好奇,鉴赏中感受表面却又难以深入。至此,在本课教学中,学生针对贝多芬作品的理解相对有些难度,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感受,聆听鉴赏以作品整体感受为主,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认知、感受贝多芬交响乐的文化是本课的中心任务。
        教学目标:
        1.通过认知古典乐派和贝多芬介绍,帮助学生了解乐派常识和理解贝多芬的理想与个人风格特特征
        2.通过欣赏第四乐章《欢乐的颂歌》帮助学生体验、感悟作品的音乐情感 ,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和崇高的审美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歌唱《欢乐颂》理解音乐作品,体验贝多芬的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欣赏第四乐章《欢乐颂歌》体验音乐情感,理解、感悟贝多芬作品所蕴涵的深刻性与哲理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共欣赏《命运交响曲》片段
        学生思考:1.音乐作者? 2.作品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听赏音乐引发学生欣赏兴趣,提升学生音乐感知的辨别能力,透过聆听引出本课学习目标)
        
        二.知乐派·寻风格
        提问与交流∶1.贝多芬属于哪一个音乐流派?
        2.学生集体诵读古典主义乐派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古典主义乐派,对学生渗透音乐风格与音乐思想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
        
        三.知交响·悟乐圣
        提问与交流:1.观看贝多芬生平介绍,思考你所理解的贝多芬是怎样的?
                    2.贝多芬的理想是什么?他内心的渴望是什么?
                    3.感知贝多芬交响曲的代表作品
        《第三交响曲》即《英雄》对英雄的渴望与呼唤。
        《第五交响曲》即《命运》对命运的敬畏与抗争。
        《第六交响曲》即《田园》回归人性与自然的心声。


        《第九交响曲》即《博爱》展现人道主义精神色彩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贝多芬生平及音乐创作的内涵及风格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贝多芬音乐文化。在初步感知后,使学生在参与赏析感悟中增加学习兴趣和内容理解。有助于学生对贝多芬音乐情感演绎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听新曲·赏《欢乐颂歌》
        1.感知《第九交响曲》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通过文字了解第九交响曲创作的年代背景,了解贝多芬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与精神文化,学生理解之后有助于更好的走进贝多芬作品赏析,理解贝多芬的创作风格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深刻性。)
        
        2.学唱第四乐章《欢乐颂》主题
        ⑴ 学生诵读《欢乐颂》歌词
        ⑵ 教师引领,学生学唱《欢乐颂》
        ⑶ 分层次歌唱《欢乐颂》女生-男生-合唱
        (设计意图:通过视唱音乐主题,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记忆音乐主题,感受音乐旋律的同时,感知歌词内容所体现的崇高向上的精神色彩,有助于学生在欣赏中塑造音乐形象,为感悟整体音乐作品做好铺垫)
        
        3.初欣赏?《欢乐的颂歌》音乐片段
        ⑴欣赏音乐片段1
        思考:音乐歌唱形式和音乐特点?-独唱、合唱
        ⑵欣赏音乐片段2
        思考:音乐歌唱形式和音乐特?-四重唱
        (设计意图:在感知音乐形象的基础上,感受贝多芬音乐风格,加深学生情感体验,在感知音乐中深入感受音乐作品的情感美。)
        
        4.再欣赏?《欢乐的颂歌》全曲
        ⑴感知贝多芬心路历程
        ⑵用歌唱形式写出作品发展脉络
        ⑶感悟音乐作品谈音乐感受
        
        5.感知欢乐的层次与情感的升华
        ⑴欢乐的四个层次:
        ?寻找欢乐-确认欢乐-发展欢乐-升华欢乐
        ⑵-从黑暗中寻找光明-在苦难中追求欢乐-通过斗争走向胜利
        (设计意图:再赏析音乐作品,由感官欣赏升华理智欣赏,引领学生进入作品整体的心灵感知,深刻性思想与精神层面的感悟,理解贝多芬作品审美价值)
        
        五.悟贝多芬特殊语法
        1.学生整体诵读特殊语法
        特殊语法:永不屈服于命运和环境的压力,确信自己、塑造自己、忠实于自己,自已掌握自己,自己把握自己。先把握住自己,才能把握世界。
        2.学生谈谈对特殊语法的理解
        3.学生谈谈贝多芬音乐的美
        (设计意图:进一步延伸贝多芬音乐情感的精神世界,感悟贝多芬的思想与精神在自身的融合)
        
        六.课小结·品音乐语录
        1.学生谈谈本课收获
        2.强调本课意义-分享音乐语录
        在贝多芬《田园》交响曲背景音乐中,同学们齐声诵读音乐语录,在字里行间感悟贝多芬音乐的魅力。
        (设计意图:品音乐,悟文字,收获一份贝多芬的力量。让贝多芬音乐的艺术情感深深的植入本心,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将直面人生的勇气与坚韧播撒在学生的心田之中。)
        3.音乐语录
        贝多芬,随着我们自己的心境和内外的阅历,随着对人生和世界的不同感受与理解,而显示出他的不同厚度、宽度和广度。 贝多芬的音乐之所以具有永恒的价值,那是因为它陈述的是灵魂的艺术、是生命不息的运动,是生命的顽强抗衡和生命的深沉呐喊。当经历一次次的心灵与精神的变革,那是内心自我的追寻、发现和完善的记录。贝多芬的音乐给予我们的是一种博爱,他教会我们如何去直面人生、命运和无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