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习作教学生活化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4期   作者:朱小明
[导读] 《新课程语文标准》指出小学生习作要做到以下几点: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心
        朱小明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黄猫垭镇龙洞小学校  628442    
        《新课程语文标准》指出小学生习作要做到以下几点: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3.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但谈到作文教学,教师则不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指导,不以学生认识的水平和积累去指导,而是简单的命题和自己的认识去指导,结果习作交上来又忧心忡忡,久而久之习作成了教师教学的一大难题,也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长期以来,小学作文课堂教学结构上,形成了“学生盲目写作——教师狠狠改”的传统训练模式,这种训练模式造成了一定不良的后果。为了提高学生写作素养,我们必须了解作文教学的现状,多方面寻找原因并思考对策。
关键词:作文;写作;教学;反思
        一、灵感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而生活就是人生的教科书,其内容有无比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让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让学生深入生活,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时间及学习内容,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多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多留意身边人和事,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这也是贯穿小学作文教学始终的主线。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广泛阅读,积累素材
        高尔基说:“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智慧的源泉,读书使人身心愉悦。所以,对于学生,利用生活闲暇时间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广泛的阅读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从而达到“言之有物”。对书的挑选也要慎重,各个阶段的孩子选择适合他们读的书,让低段的孩子在形形色色的图画书、故事书中享受读书的乐趣;高段的学生则在寓意深刻的书中感受到读书的快乐。这样,学生的阅读量大了,思维活了,想法也多了,必然会产生说和写的欲望,这为习作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孩子体验生活的快乐,细心观察,写出生活的精彩。
        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参与生活,观察体验生活。只有多积累素材,记录他们的所见,在生活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如养一盆花,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了解家乡生态环境变化,懂得如何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把这一切装进自己的“作文素材库”。这样不断地积累,必然会产生质的飞跃,当他们觉得“言之有物”时,这就把好了写作的第一关。
(三)创造平台,让学生抓住点滴灵感,尝试激情写作.
        我每堂语文课前都会与学生交流课间趣事。如学生说踢毯子动作好难,打乒乓球好快等。除此以外还会一直鼓励学生多写日记,记下每天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一开始,我并没有要求他们写什么内容,他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没有约束,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写。慢慢地打开他们的思路。最后我又特意设定一个主题大家共同写,如:看新闻联播。有些学生就知道了国家主席是谁,他视察人民生活过得怎样?是一个爱老百姓的好领导;有些学生是陪大人看,怀着不乐意的心理,有些看到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如何能避免灾难等。有话说时就文如泉涌,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打动自己也感染了别人。日记交上来,趁热打铁,改完后我又拿到班上讲评。写得好的日记就让作者自己念,并让其他同学进行评析。

因为是相同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记叙方法进行习作,具有可比性,于是有些学生就会想:他们所写的那些事我也见过,为什么他表达的很到位呢?别人的文笔那么美,用的词语我也在哪里见过,我为什么没用呢?下一次我也要用上这些优美的词语,争取能在同学们中念自己的作文。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写作兴趣。
二、生活作文忌假求真,习作指导是关键。
        习作前的指导是学生习作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储存,完成见闻、思想、情感等信息的输出。一是夯实表达基本功,即做到“能以妙笔绘春秋”,用扎实的训练提高写作技巧;二是要打开学生思路,调动生活积累,减少训练作文的“假”的因素,以激发动机,提高兴趣,促进生活作文的良性循环。此外,还要重视写作中的指导,除了传统的课堂巡视、个别指导外,可以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可以采用“现说现录”“现评现改”的现场教学新方式。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由说到写、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既让学生高效地掌握基本的习作知识与技能,又真切地体会到了作文的轻松快乐,还完整地呈现了作文的过程与方法。
        很多学生的习作只要一提笔,会觉得没什么可写,记记流水账,平铺直叙,此时他们往往需要模仿的样板。而小学语文教材里所选的大部分是比较有影响,有代表性,实用性较强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有的是长篇文学名著的节选,有的是短篇经典。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及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有一定的帮助。因此我们教师在进行作文训练时可以利用好语文课本,指导学生联系范文,启发思考;引导学生引用文中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修辞手法、优美语句等,借此扩大文章的容量,增强文章的辞采;引导学生怎样借鉴范文写法、如何将范文与自己的习作进行比较改进自己的作文;并在借鉴范文的基础上,力求有自己的新构思。
        在仿写的过程中,可以仿语言、仿文体、仿片段、仿篇章、也可以是仿立意、仿章法、仿表现的手法等。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课文后,我先引导学生掌握这一组课文的写作方法,再让学生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通过外貌、心理、语言、动作、神态等,最后再让学生借鉴其中方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结果许多学生都能在范文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特色,效果较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素养,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脚踏实地,积少成多,让学生主动去写,喜欢去写,更能轻松完成写作,让他们在提高写作水平的同时充分享受到写作带来的快乐!?
三、好作文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
        许多语文老师不喜欢上作文课,特别厌烦批改作文,认为批改作文是件“苦不堪言”的事。其实,如果把作文批改当作事务性工作,就会很累,很乏味,但如果把作文批改当作是学生心灵的一个窗口,而且是带着一种研究的目光去批阅,你就会兴味盎然、乐此不疲了。我一直认为好的作文批语不仅能使学生知道教师是如何评价自己的作文;还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写作的兴趣。
        写作后的评讲是在作文批改的基础上进行的,作文评讲必须体现发展性,通过评讲发展学生的认识和表达生活的能力。通过评讲,解决本次作文的普遍问题,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那么,教师可以先示范评改,然后同学互相评改,再由每位学生作自我评改,让学生们逐步养成“推敲”的作文习惯。
        坚持“学生是作文批改的主人”的观点,研究改革批改方法,切实提高作文批改的效能,克服“教师批得累死,学生无动于衷”的弊端,变教师埋头苦批为学生互批互改,变书面集中批改为分散轮流批改,变统一要求批改为分层批改。同时,我们鼓励每个学生阅读批改,小组讨论批改。让学生懂得:“文章不厌百回改”;“好作文往往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总之,我们应倡导作文教学要走生活化之路,走出“假、大、空”的怪圈。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要返璞归真,写真作文,表达真感情。从而获得原生态的效果,真正让学生的写作原汁原味、真诚朴实、动情感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