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涛峰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怒江州民族中学 云南 怒江 673100
摘要:作为一门兼容操作性、工具性、实用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学生信息搜集、整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基本操作实践素养的塑造,有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则更为偏重理论传授,由于很多知识、内容、问题等普遍比较抽象、复杂,以致教师在课堂中讲的津津有味,学生的学习中不知所云。这一教学认识领域的误区,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能的发挥,也逐渐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积极性,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工具作用的发挥带来了严重束缚。基于此,教师应该以全新视觉与站位,重新审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作用与价值,并激极力探寻更为科学、高效、多元、丰富的全新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操作实践、探究体悟、感知应用中更好学习信息技术知识,逐步塑造信息技术素养。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转变
进入新时代,实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有着很强的必要性与现实性,既符合学生认知需要,又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而且,在全新教学模式的驱动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自会切实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提升信息技术能力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自会获得切实激活与充分调动。但是,由于不同教学模式在定位、导向、发展上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这使得教师的寻求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转变时,应该从学生认知实际与具体知识特性出发,选用更为符合学生需要的高效性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参与、操作、探究的机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促使学生在积极应用信息技术知识、科学解决现实问题、不断激活认知潜能的过程中实现认知迁移,获得夙愿实现,寻求能力提升。
一、尊重学生意愿,充分借用各类教学资源,逐步激活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方可释放出更大活力。但是,受到日益加剧的学业压力的影响,导致很多初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热情、夙愿与发展现状存在很大差距。对此,教师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上,应该加强对学生现状的分析与考量,不断增强教学设计的趣味性、科学性、精准度,让更多学生感兴趣、受欢迎的教学素材、资源进入学生视野,使学生在思想、情感、意愿上得到感染与影响,为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奠定基础。通过对学生现状与需要的研究,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该尽量寻求新课程要求与学生学习需要的灵活融合,多给予学生更为充分的实践、探索机会,使信息技术教学更加符合新时代学生发展需要。并通过对丰富性、多元性、生动性教学素材的融入与应用,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与学习体验,让学生在诸多教学资源的辅助下灵活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全面提升信息技术能力。例如,在教学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各类功能,组织学生在看VCD、听歌、上网、玩益智游戏、聊天、画画等吩咐多彩的实践体验中感知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与生动性,在更为迫切的认知夙愿驱动下开启初中信息课程知识学习。
二、优化教学路径,积极搭建多元教学平台,充分释放学生夙愿
众所周知,任何教学模式作用的发挥,都必须以促进学生发展,释放学生夙愿为核心。因此,为了实现对于课程教学模式的转换,教师在进行知识内容设计时,应该以教材为根本,结合新课程要求和标准灵活使用教材,发挥好教材作用。一是加强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对不同知识、信息进行加工与重构,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加符合学生学习意愿,更具感染力、亲和力、操作性。
必要时,可以就教材内容适当延伸、拓展,让学生在更多操作、体验中获得提升与发展。二是加强对教学保障的提升。在教学软件、硬件上,结合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倾向,让教学保障与教材内容、学习知识充分融合,对学生提供更为坚实的教学保障,让学生在与时代发展现状相融合的过程中实现对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以全面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在不同活动的驱使下融合具体知识之中,实现提升和发展。例如,在开展“绘制图形和卡通画”教学中,为了确保学生对FLASH软件科学应用,掌握其基本操作步骤与流程,学会使用各种变形命令与组合图形的操作方法,熟练掌握软件快捷键等,教师可以设计出分层性教学目标,并组织不同认知特性的学生制作出难度不一、标准不同的图形、卡通画,让学生在灵活操作FLASH软件的过程中提升提信息技术操作应用能力。
三、构建教学情境,灵活融入各类素材刺激,切实释放学生潜能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操作性、工具性特质,使得其对于学生视域开拓,潜能释放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教师应该在不断提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感染力、影响力、生动性上寻求突破,充分构建良好学习生态,让学生在不同教学情境内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提升信息技术能力,培育信息技术兴趣。一是加强对问题情境的创设,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在不断操作、体验、实践的过程中将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应用至自身实践体验,并在实现知识内容与技能提升的过程中增强其学习兴趣。二是加强对探索情境的创设,结合不同教学目标,让学生资助开展探索、实践,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创造性完成具体教学任务,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中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促使其学习效能实现蜕变。例如,在开展VB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教学模式转换为辅助,创设游戏情境,组织学生在玩“猎人带羊过河”、“牧师和恶魔渡河”等Flash小游戏的过程中引入“指令”、“程序”等概念,提升学生学习自信,释放学生认知夙愿。
四、结论
总之,为了确保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获得科学转换,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积极探索、深入思考,在确保学生认知需要获得切实满足的情况下高效构建全新教学模式、灵活构建丰富教学生态、充分搭建多元教学平台,对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探究、应用、操作的机会。在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融合对接的过程中更好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切实提升信息技术综合素养,让学生在全新教学模式的刺激与驱动下开启全新认知旅途。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夙愿,教师应该加强从兴趣培养入手,充分整合各类资源、逐步延展教学路径、全面优化教学措施,让学生在深度感知与多元探究中感知信息技术知识的美好,获得认知夙愿的释放与发展潜能的激活。
参考文献:
[1]张渴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考试与评价,2019(02):119.
[2]李海波.探究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教学模式[J].新课程学习(下),2015(02):127.
[3]王亮.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初探[J].中小学电教(下),2012(12):90-92.
[4]喻一珺,于素云,步丽燕.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新探讨[J].中小学电教,2011(04):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