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兵
山西省晋城市晋城二中 山西晋城 048000
小组合作学习动力之源,是基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完善学生个体生命的人格,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独立意识的人。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理论基础是学生学习的金字塔理论。
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它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
在塔尖,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二、对传统教学的审视和反思
传统教学秉承了韩愈《师说》中“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的传统,认为老师的最大作用就是“传”“授”“解”,是对传统文化中师道尊严的固守,是典型的教师本位主义,从来没能顾及到学生的地位和体验。换句话说,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就是定位为教师本位的,没有考虑过学习者的效率和质量。
打个比方说,传统教学的教师相当于一个厨师,每节课都给所有学生准备好了一锅菜,不管学生的个人喜好如何,你都得吃,于是有的学生吃得很欢畅,有的却难以下咽,有的干脆吐出来了,有的不愿意受那份罪,就干脆装睡装傻,不去吃。
说实在的,众口难调的道理大家都懂,但课堂教学上的众口难调却不想听,不愿听,不愿理,只顾一味地讲授,这是不是反映了教师的一种自以为是,高高在上,甚或是“官僚主义”?
小组合作学习着眼于每个学生,希望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互助,达到每个同学都有所发展的目的。也打个比方来讲,一个小组6个人,每节课下来每个学生都要做一盘菜,每个人都能尝到5份不同的菜,尽管也有非常难以下咽的,但也不乏比较好吃的,甚至是非常好吃的。
另一个比喻是,苹果的分享只能越分越少,而思想的分享却会越分越多,甚至在思想的碰撞中能够激发出新的思想。
三、对学生身心成长特征的审视
1.独特的生长环境。
鉴于中国国情,1978年以后计划生育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第一批独生子女已经到达适婚年龄,现在在校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独生子女成长的社会背景和家庭环境都比较特殊,因此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家庭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主义。
2.特殊的心理成长阶段。
在校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青春期、叛逆期,这一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具有不平衡性、自主性、进取性、闭锁性和社会性等,正是脱离家长管教、迫切希望走向社会,是个性发展以及道德和社会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表现为自我意识的明显加强,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能力的发展,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老师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老师的保护和管理,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热衷于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通俗地讲,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已然由依偎在你身旁的小孩子长大为渴望脱离你的怀抱,迫切走向社会(主要是朋友和同学圈)的准大人,他们在心理的发展就愈来愈多地开始接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而非家庭老师个人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必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再愿意受到老师的管束,不再听众老师单方面的指挥。
3.社会学习方式的革新
在互联网出现以前,学生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化身”。但是,在互联网出现以后,学生距离真正的“知识仓库”只有一根网线那么远,学生距离海量文献也只有一个鼠标那么远。然而,智能手机出现后,学生距离“知识仓库”,海量文献只缩小到一个“手指尖”那么远。这时“师不如弟子”现象随处可见。所以,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当老师的还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储存器”,让他们死记硬背,储存大量的知识“以备万一”之需的这种观点是不是应该改一改了呢?教师教给学生什么,怎样把学生教好,怎样才能教出好学生来。时代已经赋予了这些问题新的内涵,需要我们当老师的去认真思考、探讨和践行。
(http://club.jledu.gov.cn/?uid-77390-action-viewspace-itemid-399747)
综上所述,现代学校的课堂教学方式必须改变,已经成为一个不必争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兴翠.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初探——从合作学习中走出课堂教学困境[J].教育革新, 2006, (006):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