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英
黑龙江省讷河市通南镇中心学校 黑龙江省 讷河市161333
摘要:语文是是百科之首,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既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要进行人文思想教育,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对学生字词句段篇以及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只有把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才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实质上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因此,教学要从语文的工具性入手,让学生接触大量的语文材料,通过具体的语文活动,多读,多写,多积累,多感悟,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准备;培养
一.教师充分做好教学准备
1、明确目标
目标是一切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设立科学的、简洁的三维目标。确定了教学目标后,教师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充分的预测学情。把能帮助学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难点,集中时间,整合问题,引导学生有重点的体会、感受、积累、运用,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上做到有的放矢。
2、钻研教材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教教材为开发、利用教材。吃透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手段之一。教师吃透了教材就是吃透了教书育人的方向。教师在深入理解了编者的意图上挖掘教材,这样才知道学生要学什么,喜欢学什么,这样才能做到教和学的完善。教师才能灵活自如地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适当地调整教学的环节,达到优化教学。要达到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和设计,力求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服务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既能提高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学习,使他们在情感和知识能力方面有所提高。
3、了解学生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标提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上课之前要深入地了解每一位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体系;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语文口味等,设计适合大多数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堂上练习。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好的课堂效果。
4、教学方法
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生的知识结构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有效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观察发现、质疑问题、合作探究、体验感悟、实践运用等有机结合起来;要把教后学与学后教、学中教、玩中教等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学法和教学互相配合,以学法定教法,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相长。
5、教师综合素养
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是课堂实效性的决定因素。因此,教师要端正心态,尊重工作,敬业乐业,从心底感到对学生进行教育是一种幸福。作为教师首先要忠诚和热爱教育事业,这是工作的动力。其次,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语文学科知识和综合知识为教育教学提供坚实的基础。再次,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养,不断地更新知识,与时俱进,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实施课堂教学,提高效率。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表现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上。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总任务。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高,主要指培养出来的学生听、说、读、写的各种能力低下。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教师要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听教师读优秀的课文,谈自己的感受,学习别人的习作方法,反复地朗读感悟文章的语言美和思想美。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行阅读教学,通过阅读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三.加强语言的积累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接触语言材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才能受到真切的情感熏陶,从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材的文章文质兼美,语感鲜明,文化底蕴丰厚,体裁多样,适合学生学习语言的心理需要,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敲门砖。除了学好课内的文本外,还要强化课外的语言积累与运用。教师要适当地选一些课外经典的、优美的篇章,利用课堂跟学生一起分析文章,体会优美的语句,积累好词好句。教师可以开列书目,向学生推荐名家名著以及最近佳作,让学生广泛涉猎,汲取百家之长。坚持阅读,培养语感,提升人生境界,奠定坚实的人文底蕴,做到厚积薄发。坚持让学生写周记、读书笔记、摘收佳句,积累素材。
四.养成广泛阅读的好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师要想学生达到此目标必须想方设法组织学生广泛阅读,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书来读,从书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把读书的感受与老师、家长、朋友共同分享。广泛阅读可以使学生从中认识自然世界与人类世界,获取更多的课外知识,通过接触语言材料,积累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办读书活动,培养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
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要做到课文让学生自学,字词让学生自己掌握,问题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寻找,重点让学生思索,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全过程,逐步学会自主学习。
六.走出文本,寻找生活中的语文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是最开放的学科之一,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走进生活,发现生活的美与丑,荣与耻,这样,把课堂教学引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课外的语文教学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第二课堂活动。要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走进自然,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使语文学习变得有活力。可以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可以开展阅读之星比赛,扩大课外阅读量;可以开展趣味语文活动让学生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等。
七.有效教学行为评价
教学行为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评价。具体分为教学前评价、教学中评价、教学后评价。以往的教学评价着重于教学后评价,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忽视了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新课程改革后,评价趋向多元化。教学前评价指教师在上课前是否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知识体系;教学中评价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否互相配合,教师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教师是否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学后评价指教师的自我评价、反思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重新构建新的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促进课堂教学向着又快又好的方向发展。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多层次立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观察、合作、探究等多种能力,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教师也要不断学习,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王佳佳.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9(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