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教育扶贫背景下农村学校英语教学现状与大学生教育扶贫活动的分析与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4期   作者:李晨 杨孟洁 牛睿
[导读] 近年来,教育扶贫已经成为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

        李晨  杨孟洁  牛睿
        辽宁省大连市  大连外国语大学  116000
        
        摘要:近年来,教育扶贫已经成为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教育扶贫旨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强化社会公平和谐。本文研究了英语教育扶贫理论的发展模式以及英语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并对目前英语教育扶贫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为新时期的英语教育扶贫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教育扶贫;英语教育;创新;大学生红色筑梦之旅;
        一、 乡村英语教育现状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1】通过教育之名传递红色力量可以有效弥补贫困地区教育短板以促高贫困人口基本文化素质,从而提高统筹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并最终实现贫困地区稳定而长久的脱贫。充分发挥教育在扶贫攻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既是当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支撑,也是后小康时期强国战略的需要。【2】
        长期以来,贫困地区和部分农村地区的英语教学师资不高,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英语教学质量不高。而死板的“应试”教学模式更是让同学们对英语的兴趣不浓。该项目成员发起“中小学生英语线上调查问卷”。通过这种调查方式切实了解孩子们的真切想法,按照英语学习的四大基本模块“听说读写”以及第二课堂活动为主要内容向近300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参与者共280人,通过调查结果发现,绝大多数的孩子喜欢课上进行多种多样的方式授课,如演讲比赛;角色扮演;通过小游戏进行背单词;模仿配音和课上放英文动画等。通过本次调查,初步了解了同学们的学习水平与学习状态,也了解了学生们的切实需求,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提供了相应数据,并调整了精准有效的工作安排。
        
        
        该项目成员以辽宁省铁岭县腰堡九年一贯制学校为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以教育之名传递红色力量”铁岭县腰堡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创新英语教育扶贫项目。该项目以乡村振新战略为指导,积极贯彻精准扶贫脱贫战略,从教育方面开展帮扶,通过加强基础教育,完善特色教学方式,达到教育资源共享的目的,充分发挥教育在扶贫中的重要作用,注入青年的红色力量。
        二、教育扶贫的重要性
        我国现阶段的农村人口贫困人数有所下降,但是贫困问题依然严峻,长期的贫困养成了人们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的性格。而英语教育则可以创新人们思维,改变人们性格。可以提高贫困人口地区人口的科学文化素养,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从而消除贫困的代际问题。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教学条件差,硬件设施,缺乏教学资源匮乏,等等。不同贫困地区的落后程度不同,落后短板也各不相同,因此针对各贫困地区的特点进行教育扶贫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方法。【3】
        在精准扶贫的体系中,加入教育扶贫不仅是对扶贫传统理论的创新,更是对扶贫模式的重新构建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意义,进行教育扶贫,可以有效地转变扶贫模式转变扶贫观念,从而为精准扶贫提供理论基础。
        三、教育扶贫中遇到的问题
        随着项目进程的推进,作为大学生的项目成员在对铁岭市腰堡县九年一贯制中学进行教育扶贫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下面将从前期准备和实践过程两大方面来分析大学生进行教育扶贫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与困难。
        前期准备中遇到的问题
        (1)前期备课的资源缺少
        在前期备课过程中,项目成员准备了线下的实践趣味课堂以及一系列第二课堂活动。但由于疫情原因,只能通过线上进行教学,因此必须准备线上app教学内容。通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进行课程安排。在听力方面,通过对他们进行音标的教学来提升他们的听力技能,因此很难找到合适的音标教程;在口语方面,项目成员需要从互联网大的资源库中找到需要的课程资源,而符合项目课程要求的资源少之又少;而在阅读方面也一样,项目成员们按照原来的教学安排去下载网络上的英文原版小说,但是由于本项目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很难找到符合他们的英文原版小说及绘本;最后是写作方面,在网络上搜集到的写作题目有很多,对于大学生来说,很难去筛选出适合初中二年级的写作题目。因此作为在校大学生,项目成员在疫情期间的搜集资源环节显得格外困难。
        (2)对于授课学生了解较少
        同时,因为大学生的身份,项目成员并不能很好的了解现在的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以及初中生的英语水平。在授课前期准备时,几乎无法确定他们的英语学习难度,而仅仅通过翻看初中教材也很难把握其课程难度。其次,由于没有和学生现实接触,就难以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不能因材施教,在前期按照他们的个人特点来安排课程内容。
        (3)需要临时更改为线上备课
        在准备实践前,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因此临时通知无法去到线下进行面对面的授课。之前所准备的很多趣味活动和教学内容以及第二课堂的教学理念都无法实施。我们紧急更改教学方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线上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变化。但也删减了很多线下准备好的教学活动,同时又要保证教学质量没有下降,这对于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学生课堂反应不够积极
        由于是针对八年级的同学进行英语教学,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叛逆阶段,很多同学不愿与老师在课堂上互动,面对提出的问题不能认真作答,安排的课后作业也只有少部分同学完成。并且,由于项目成员也是大学生的身份,并不能很好的树立威信,让所有的同学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因此前几节课遇到了很多次没人回答问题,课后作业无人回应的情况。
        (2)线上教学无法了解学生真实听课状况
由于是线上教学活动,所有很难保证每节课都打开视频进行面对面授课,而因此,学生的上课状态就难以确定。网课也很难保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很多授课的环节没办法使得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而没参与进来的学生难免会有注意力游走的情况出现,而这就导致教学质量大大降低。


        
        四、教育扶贫中开展的教学活动
        为促进乡村振兴,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做出的“积极投身到脱贫攻坚一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项目成员与铁岭腰堡九年一贯制学校一道开展了为期28天的“趣味英语实践课堂”活动。按照本次参与活动的孩子们学龄段及学习特点,在辅导孩子们英文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的基础上,突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兴趣辅导,指导孩子们养成正确的文化观,培养并激发孩子们对自主英文表达的兴趣,增加他们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和掌握,丰富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提升他们的文化感受力和自信心。用行动为孩子们开辟了一片知识的乐土,奏响了青年参与扶贫、助力小康的时代强音。
        (1)课程准备中的集体备课活动
        为使课程更加有趣,更容易被孩子们所接受,团队成员疫情期间在线上举办多次活动与讨论,不停改进课程内容,增改趣味游戏环节并多次举行线上试课检验小游戏及小程序的线上可行性。最终,成员以“你画我猜猜单词”、“模仿配音练口语”等让学生斗志满满的小游戏为切入点,把远事物拉近、把大问题化小,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吸引到有趣的英文实践中来。此外,团队成员将生活中有趣的文化现象与实际单词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文化多样性的魅力。
        (2)共同确立课程主旨:“红色精神”
        团队成员以支教作为载体,将红色精神融入课程设计,带去铁岭腰堡九年一贯制学校。但是由于支教的对象多是年龄小、知识储备不算丰富的初中生,如何把“红色精神”的传播和英文知识的传授有机串联起来成为眼下的当务之急。经过多方调研探索,笔者将目光聚焦自身的言行举止上,用孩子们看得懂、学得透的方式把大道理讲懂,让红色精神走进孩子们的心田。
        (3)探讨合适的授课方式与内容
        由于疫情原因,团队成员分别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网上授课,在课程准备阶段精心搜集符合学生们年龄段及英文水平的英文歌曲,适合练习和模仿的趣味影视片段及文章,并挑选时下最新最热的话题开展写作教学,在传授写作方法的同时,也改变了孩子们的词汇储备及思维方式,同时团队成员还推出了以英语角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为同学们普及英美文化,扩宽孩子们的视野提高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4)创新线上授课的新模式
         线上授课不同于线下,这就对该趣味英语实践课堂的授课方式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团队成员在授课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动态及掌握情况,几乎可以实现与每位学生进行连麦互动,课堂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到学生手中,以“音标教学”为例,一改原来的只传授读音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让孩子们掌握发音规则后实现自主拼读,使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就感,并实时连麦互动了解其掌握情况。在课后还设有一位成员负责答疑解惑及效果反馈,了解学生们对于课堂的满意程度
        (5)确保线上线下扶贫活动的长期性
         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在铁岭腰堡九年一贯制学校建立了教育帮扶工作站点,长期与帮扶对象保持联系,考虑到帮扶对象的长期发展需要以及暑期“趣味英语实践课堂”活动周期较短,帮扶点的设立可以确保志愿者和帮扶对象的沟通交流及线下帮扶,积极长期的为其进行知识传授及心理疏导。
        
        
        五、具体提升对策的提出
        在实践过程中项目成员是不断改进的,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成员们会及时开会讨论,并且通过各种尝试,来尽力解决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下面就是在实践进行过程中,对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
        1.从其他英语教育的课程中学习资源整合的技巧
        面对资源整合困难这一大难题,项目成员们查阅了很多教育方面的资料,观看其他英语教育的课程视频,以及总结过去实习过程中的教学经验,缩小了对应的教学资源搜索范围。确保收集到的资料不会过于高难度而使学生难以跟上,也不会过于简单,浪费学生的假期时间。
        2.课下与学生积极互动交流,了解课堂效果反馈
        在课下积极的与学生交流互动,安排一个组员与学生紧密联系,并且定期询问他们课堂体会,以及教学难度是否能接受等问题。跟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开会讨论并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的改动,逐渐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英语水平契合起来。
        3.和对应学校的班主任联系保证学生上课状态
        为了确保学生的上课状态,项目成员和班主任一起进入到课堂中,保证学生时刻保持着在学校一样的不松懈的上课状态,从而确保预期的教学质量能完美的体现在课堂当中。

        六、结语
        通过与校方的工作对接,该项目得到校方的充分肯定,为接下来的长期合作建立好基础。辽宁日报也根据该项目的开展进行了报道,“以教育之名传递红色力量”铁岭县腰堡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创新英语教育扶贫项目旨在对教育帮扶,通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趣味英语练习,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英语水平,从而提高该校综合教育素质和教育资源利用率。趣味英语课堂活动形式多样丰富,第二课堂的开设使多元文化产生碰撞。该教学模式扩宽同学们的视野与格局,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通过扶贫支教来缓解该校教师资源短缺的问题,完善该校英语教学模式,达到优势互补不间断教育的目的;使学生在整个义务教育期间受到无差别的优质教育;
        红色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纽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以教育之名传递红色力量”铁岭县腰堡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创新英语教育扶贫项目传递青春红色力量,发扬“吃苦耐劳,积极肯干”的精神。【4】该项目也提高外界对教育扶贫的认可程度,扩大教育扶贫活动在社会范围内的影响力,聚焦社会对教育扶贫的关注力度,从而壮大教育分队阵容。红色精神却永远不会过时,它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凝聚中华民族、激励中国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我们青少年有责任也有义务继承红色精神,弘扬红色精神,让凝结红色精神的党旗在中华大地高高飘扬!

        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2019年3月刊)
【2】  亓明超《市场周刊:教育扶贫的研究综述》  (2017年第05期)
【3】《教育扶贫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中国教育新闻网》(2018年12月刊)
【4】《“四个全面”的时代使命--人民日报》(2015年6月刊)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