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华十德引领下的高中班级管理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   作者:陈喜
[导读] 班集体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有序进行学习活动与日常校园生活的重要载体,高中班级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不仅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更加通过德育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如何更好的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是每个班主任应当积极思考的问题。中华十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与核心精神,中华十德的内涵价值对高中生思想品质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高中班主任应当在中华十德的引领下不

陈喜    河北省廊坊市霸州市第一中学  065700
【摘要】班集体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有序进行学习活动与日常校园生活的重要载体,高中班级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不仅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更加通过德育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如何更好的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是每个班主任应当积极思考的问题。中华十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与核心精神,中华十德的内涵价值对高中生思想品质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高中班主任应当在中华十德的引领下不断探究班级管理管理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中华十德;高中班级管理;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1)01-089-01

        中华十德即“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合”,仅仅十个字就充分说明了个人的价值取向与终极目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交往之道等重要内涵,不仅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核心精神,更是当代青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思想指导。“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中华十德为核心开展德育工作可以帮助高中生形成正确三观及核心素养,与高中班级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标具有高度的重合性,为此基于中华十德引领下探究高中班级管理策略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现实价值。
        一、班级管理概述
        高中班级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与校园生活的有序进行,班主任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与管理,还应当以班集体为单位并合理调配教学资源,明确管理目的并采取有效管理方法,进而带领全班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能够在高中生活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班级管理活动是师生之间一种双向的活动,教师应当以实现教育目标并提高学习效率为基础,以维持班级秩序并形成良好班风为重点,以锻炼学生能力并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为核心,更加强调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主体地位,尽可能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求,从而为学生最终发展成为符合社会期望且具有高学识、高素养及高道德的优秀人才保驾护航。
        二、在中华十德引领下高中班级管理的策略研究
        (一)耐心培养班级干部、共同参与班级管理
        有效的班级管理工作应当由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师应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培养学生的主人公意识,可以通过培养班干部的方式来促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之中。


教师应当耐心的培养班级干部,通过工作指导与管理方法传授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工作能力,引导班级干部自觉遵守班级行为规范与学校规章制度,进而以身作则的带动其他同学共同创建良好的班风班貌。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共同制定班级行为规范并在管理过程中推行民主管理,值日班长轮换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参与度,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深刻体会中华十德中的仁爱爱人、恭敬谦让、诚信求和及尽职尽责等主要观点,不仅提高了班级管理工作的效率及效果,同时还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1]。
        (二)开展多样主题活动、创设浓厚文化氛围
        高中生学习任务相对繁重,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主题班会课的时间对学生展开情感教育,真正将学生的情感发展列入教育教学目标之中,努力为学生创建一个轻松和谐且道德文化氛围浓厚的教学环境,充分应用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德育素材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联结,不断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求知欲与探索欲。班主任应当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来减小学生的学习压力,以中华十德为主题展开演讲、组织知识文化竞赛等方式都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活动参与度,教师可以对优胜者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为其他学生树立起良好的道德榜样,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强不息、不畏艰险、勇于创新以及团结协作的良好品德。
        (三)关注学生发展规律、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高中班级管理工作应当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为此教师一定要实现身份的转变,课上为人师、课下为人友,创造机会与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与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以及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想学生之所想,以更多的细心、耐心与爱心去与学生进行真诚交往,关注学生细微变化并以谈心的方式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尊重学生的的个性发展并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及行为习惯产生积极地影响,尽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从而提高学生的管理配合度,最终实现提高班级管理效率及效果的根本目标[2]。
        结束语:
        高中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班级管理工作不仅实现了学生学习生活的有序进行,同时为学生思想行为及身心健康提供了最有利的保障,班主任的管理职责非同小可,而在中华十德视域下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是一次重要的改革尝试。本文简述中华十德的内涵与班级管理的定义,分别详述了“耐心培养班级干部、共同参与班级管理”、“开展多样主题活动、创设浓厚文化氛围”以及“关注学生发展规律、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等有效策略的应用,希望可以促进中华十德教育与高中班级管理工作进行更好的融合。
参考文献:
[1]孙文霞.以中华"十德"为基点探索学生养成教育的思考[J].华夏教师,2019,000(033):25-26.
[2]吴白平.高中班级管理策略探讨[J].科学咨询,2018,000(017):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