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设计数学情境,巧妙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发表时间:2020/11/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   作者:田金华
[导读] 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启蒙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十分关键,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提高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人人敢问、乐问、善问,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和学会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举措。

田金华    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镇青龙桥小学  444324
【摘要】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启蒙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十分关键,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提高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人人敢问、乐问、善问,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和学会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意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1)01-057-02

        学而不思则罔,而疑问是思考的基础,通过思考才能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数学数学方法,而教学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发现并提出问题。但调查表明目前大部分小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在课堂上提问不够积极,进而使得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提高。如果学生不善于发觉问题,不善于提出问题,就不会主动去思考问题,更难以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并应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问”“乐问”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自由自主的学习环境是学生敢于提问的前提和基础。有了这样轻松的环境氛围,学生心理有了安全感,提问就会无所顾忌、轻松思考,自由发表意见和见解。所以,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不要以“权威者”自居,而要“蹲下身”与学生平等交流,正确看待学生的创造潜能以及小学生好奇心所引起的“问题”潜能,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提问。其次,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考者、合作者与讨论者,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教师要学会聆听,正确面对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最大程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自尊心,营造积极、自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大胆质疑、敢于提问。
        小学生存在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想问。如:教学《年、月、日》时,通过小头爸爸与大头儿子的故事情境导入新课:一天,小头爸爸在看书时,大头儿子急冲冲地哭着跑来说:“爸爸,人家小东每年他爸爸都帮他庆祝生日,可我今年12岁了,才过了3个生日,以后我每年也要过生日。”小头爸爸听了大笑起来:“不是爸爸不想每年给你过生日,因为你不是每年都有生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样,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昂,大脑中产生许多问题:“为什么大头儿子12年才有三个生日?”“是不是这几年日历上没有这一天?”等等,这时,学生急于想学,猜想、探究成了学生强烈欲望。
        二、借助故事和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很容易进入故事营造的生动情境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儿童喜爱的故事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加深儿童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审美能力。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可设计这样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过了火焰山后来到一个村庄。村中田里种植了一大片西瓜,好客的农夫给他们送来一个大西瓜,八戒见到西瓜馋得口水直流。悟空要求公平地分给每人1/4,八戒听了不高兴地说:“瓜是俺老猪化来的,俺肚子大,要吃1/6,至少也要1/5。忠厚的沙僧给八戒切了1/6,正当大家开心地吃着西瓜时,贪吃的八戒却在一旁直拍脑袋:怎么自己的这份反而比他们的少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学得更加主动、深刻。
        小学生好动,喜欢做游戏。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在玩乐中认识事物,吸取数学知识和经验,并应用于实际生活。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教师可拿出标有价格的钢笔、文具盒、玩具飞机、排球等物品,让学生模拟生活情境,扮演营业员、顾客进行买卖,在游戏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知,体验成功的快乐。需注意的是,游戏形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活动的安排都应该充分考虑到趣味性和学生的生活背景,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些具体、有趣并富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经历一个艰难、无奈、成功、喜悦的心理历程,感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感兴趣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
        三、从“实践活动”入手,让学生亲历发现问题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不能简单地把知识的结果告诉学生,而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例如,在教学“利息与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带学生去银行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特别是记录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为什么有不同的利率,有什么区别?”等等。然后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让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
        再如:一张长30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四、从“创设情境”入手,有效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诱发问题意识。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新颖、充满童趣的情境,问题与情境紧紧相联,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随着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的出现,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从而情不自禁地去思考,诱发其问题意识。我们可利用与现实生活类比模拟的方法、利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利用猜想和联想、利用童话故事和数学典故等,来创设悬念式、质疑式、矛盾式、开放式的问题情境。例如教学“9加几”,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出示一幅“学校运动会”的图片,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信息,学生提出:“参加跳高的有8人,参加跳远比赛的有9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跳高的比参加跳远的少几人?参加跳远的比参加跳高的多几人?”等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在主动学习中,想出多种算法,改变了过去只讲“凑十法”的单一做法,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学生的思维空间变大了,学习的兴趣更加浑厚,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学习的自信心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再如教“圆的面积计算”这一课,教师出示:用一根绳子把羊拴到草地中的木桩上,演示羊边吃草边走。问学生:“看着这幅图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争相提出:羊走一圈有多长?羊最多能吃到多少的草?羊能吃到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等等,虽然这节课无法一一解决这些问题,但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自己提出问题,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学起来也特别感兴趣,特别亲切。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与奥秘。教师需要从创设问题情境、挖掘课堂反思点、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能力角度出发,不断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大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知识的不断内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能够提出质量较高的数学问题,并且课堂上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主动积极参与思考,展现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且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见解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与独创性。
参考文献:
[1]贾袁君.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学周刊,2019,(32):70.
[2]戴国雄.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学周刊,2019,(29):85.
[3]王飞.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探析[J].学周刊,2020,22(22):41-42.
[4]丁佳琪.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课堂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小学时代(奥妙),2020,(5):67,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