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沉迷手机游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   作者:蔡芹珠
[导读] 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手机游戏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无节制的过度使用也带来了沉迷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沉迷手机游戏的心理成因,为摆脱手机依赖,走出游戏迷宫提出了几点应对策略。

蔡芹珠    梅州市梅县区新城中心小学)
【摘要】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手机游戏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无节制的过度使用也带来了沉迷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沉迷手机游戏的心理成因,为摆脱手机依赖,走出游戏迷宫提出了几点应对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手机游戏;沉迷心理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1)01-069-01

        一、小学生手机游戏案例
        四年级学生洋洋今年10岁,独生子,家境殷实,与父母同住。洋洋父母是个体户,平时工作时间较为繁忙,陪伴他的时间较少。一直以来,洋洋乖巧懂事,学习成绩中等偏上。自从接触了手机游戏之后,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变得焦躁,有时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父母发现后很着急,劝说无果后,没收手机,设置密码,注销账号,可洋洋还会背着父母偷偷玩。怎样才能让洋洋摆脱手机依赖,从游戏中走出来呢?
        二、手机游戏沉迷心理成因分析
        (一)移动互联网普及,手游用户激增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游戏用户规模持续增长。最新统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5.40亿,其中手机网络游戏用户规模高达5.36亿。移动手机游戏用户的快速增长主要来源于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网络游戏从PC端变成了移动端,手机游戏用户主力军逐渐向年轻化、低龄化发展态势。
        (二)缺乏管控,依赖沉迷
        手游,顾名思义,是指在手机上运行的游戏软件。华丽的画面,精彩的特效,动感的配乐,能使玩家们感受到视觉、听觉、触觉的美妙享受。一些热门手游非常受追捧,如《王者荣耀》《荒野行动》等,小学生还处于身心发展的萌芽阶段,过早接触手机网络游戏,特别容易误入游戏的迷宫。
        有些家长忽视了手机游戏对孩子身心的危害,对孩子玩手机的行为采取纵容的态度,不过问时间、不关注内容;个别家长甚至以“玩手机游戏”作为奖励孩子的一种方式。这些行为都是缺乏有效管控的行为,并不可取。
        (三)内心空虚,逃避现实
        美国心理学家格林菲尔说过:“网络之所以有让人上瘾的强大力量,是因为它能让使用者产生亲密感、无时空感、无压抑感。”然而,大多数沉迷网络的孩子并不是有真正的网瘾,而是在现实生活中有某些无法排解、发泄的心理问题。
        家长不能只看到孩子沉迷手机游戏的表面现象,强制干涉,粗暴对待,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寻根究底,发现孩子有沉迷手机游戏倾向时,应该怎样做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呢?
        三、防止手机游戏沉迷的应对策略
        (一)心理疏导,摆脱依赖
        孩子沉迷手机游戏,长期在虚拟额网络世界中,对手机产生依赖心理,一旦放下手机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为消除孩子对手机的依赖心理,家长可以通过积极的正面引导,让孩子充分认识到网络游戏的危害性,与孩子真诚沟通,倾听他们内心的真正想法;对待手机游戏不能全面抹杀,堵不如疏,要让孩子懂得如何健康合理参与手机游戏。
        (二)以身作则,划定界限
        孩子的自控力弱,对待网络信息的甄别力差。家长以身作则和孩子自我约束相结合,是防止沉迷的有效行动方法。对于家长来说,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不做“低头族”。以孩子的自我约束为主,家长监督为辅,在使用手机模式方面,可选择设置“学生模式”,逐渐控制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
        划定界限,使孩子能正确认识对待手机游戏,提高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和分辨能力,减轻了孩子玩手机游戏的焦躁感,负疚感,使手机游戏真正成为排解压力,娱乐放松的健康休闲方式。
        (三)家校合力,走出迷宫
        解决孩子手机游戏沉迷的问题,需要家校共同努力,合理安排孩子的课余时间,丰富孩子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实孩子的现实生活。
        家庭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手机游戏能采取积极正确的引导方式,理智对待孩子使用手机的行为。鼓励孩子参加课外活动竞技类的活动,引导孩子在现实的活动中获取成就感;节假日参与亲子活动,让孩子与大自然接触,回归多彩的现实生活。
        学校可以营造健康向上的心理氛围,减轻学生学习上的压抑感。通过开展学生网络安全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等,驱除学生心中的阴霾,走出内心空虚、孤独的世界。开展各类的学科活动,如社团活动、读书分享、文艺活动、科学竞技活动等,为学生创建展现自我的平台,满足学生人际交往的需求,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结语
        科技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缺乏有效管控和正确引导的手机游戏,会给孩子带来身心伤害。相信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都能自觉科学合理使用手机,摆脱手机依赖,度过一个自由、快乐、健康的童年时期。
参考文献
[1]许芳.乘“互联网+”之风,扬家校合作之“帆”——基于互联网+时代下的小学生心理健康家校结合教育方式[J].学苑教育,2020(16):9.
[2]周环.“互联网+”时代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新课程(上),2018(04):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