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3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1月   作者:张萍
[导读] 中学数学课的重要性使得广大师生、家长甚至是社会大众对于数学课的关注度和期望值非常高。然而,理想和现实存在一定差距,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则在于我们多年教学方式的转变,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出发分析和说明教学方式转变策略和方向。

张萍      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海子中学  贵州  黔西南  552400
【摘要】中学数学课的重要性使得广大师生、家长甚至是社会大众对于数学课的关注度和期望值非常高。然而,理想和现实存在一定差距,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则在于我们多年教学方式的转变,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出发分析和说明教学方式转变策略和方向。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方式;转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0)11-089-01

        对于学生而言,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数学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不容置疑的,它几乎是所有科学学科之母,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是所有理工科学习的前提和充分条件。从实用主义的立场看,中学数学学习成绩优劣直接决定着学生高中毕业后的“进哪所大学读书”和“读什么专业”。正因为数学课如此重要,才使得广大师生、家长甚至是社会大众对于数学课的关注度和期望值非常高。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对于广大学生而言,在投入了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前提下,数学课依然是大部分学校学科教学中的“老大难”:教师最吃力、学生最着急、学生间分化最为严重等问题频发,“投入”和“产出”明显不成正比。
        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需要找到突破口。结合多年的中学数学教学直接经验以及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谈话等途径获得大量间接经验看,尽管我们并不认同“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样的谬论,但是从人本主义、建构主义以及最近发展区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出发,我们认为,之所以造成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之所以造成“投入”和“产出”明显不成正比的问题,教师还是需要承担相当大的责任。而秉着为学生前途和终身教育發展负责任的态度,教师方面也亟需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本身,尤其需要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入手缓解或者改善问题。
        一、 充分、辩证地看待当前中学数学教学方式的利弊
        (一)当下中学数学教学方式之益处
        新课改以来,无论从理论批判层面还是一线具体的经验活动中,对于满堂灌之类的倾向于被动学习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均持反对或者不支持态度。但是我们也发现,我们的批判多停留在宣传或者“说一说”的层面,相当部分教师在面临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时,无论是出于惯性还是有意为之,满堂灌依然在实质性教学方式实践中占主流。客观地说,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也是有一定益处的。首先,它能一定程度上实现表面上的教育公平。我国也已经形成了批评教育的传统,教师满堂灌能让大部分学生以及家长认可教师的工作能力和负责任的工作态度,这对于教师本身的第三方评价来说是有效的。其次,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得教师保持长期处于一个教育“熟手”的状态,至少教师自己能够在不断熟悉教材的前提下,实现温故而知新,不至于丢掉专业。第三,从学生角度看,很多学生,尤其是那些从已经习惯于满堂灌式教学模式的学生,他们原有的“听”和“记”为主的听课习惯不至于被打破,因此他们能获得短期的一定的安全感。
        (二)当下中学数学教学方式之弊端
        但是上述满堂灌为代表的教学方式给学生的发展带来的更多是弊端,从长远发展看,会抑制甚至消灭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首先,当下中学数学教学方式已造成的学生某种程度上接受疲劳,造成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尽管新课改提倡教学方式的转变已经近20年,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广大中学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方式依然选择惯性式的“一言堂”“满堂灌”,大部分数学教师普遍认为,中学数学难度较大,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后非但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反而造成某种程度上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这种担心很有意义,且一般是比较负责任的教师才会这样考虑。
        其次,更为严重的是,长期的满堂灌很容易消磨掉学生的思考能力。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句名言,“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强调“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活生生的人,而非机器,思想能力是人的本能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长期的满堂灌极容易让学生习惯于依赖别人的思考,接受别人的思考成果,最终变成别人思想上的附庸,这样的结果就与我们中国现代教育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毕竟我们的教育不是为了今天,而是要为学生们想象不到的未来做准备。
        再次,从另一个侧面来说,反思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教学给教师自身发展带来的限制性也是不容忽视的:由于这种教学方式在当前中学教学中非常普遍,很多学科教师机基本上都倾向于使用这种方式,这就很容易造成教师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直觉上、反应能力层面的疲劳,最终很有可能从发展到“习以为常”式的钝感甚至是无感了。一旦新知识无法触发学生的兴奋点和兴趣点,自然会造成学生对于新知识的钝感,影响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
        二、 不断学习、更新和改良教学方式
        不断更新教学方式也是“教无定法”和“与时俱进”的一种体现。客观地说,对于教学本身来说,教学方式本身就应该是“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即我们所谓的教无定法,关键在于哪种方式更能促进学生更有效率、有质量地学习,且能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据此逻辑我们可认为,教学方式的选择应该是因教师自身知识储备、教学技能、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基础知识等学情所决定的,根本不可能存在放逐于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学方式的更新完全是必要的和可行的,对于个体教师而言,别人的方式只能是借鉴甚至是试错成本的降低,但是不能完全复制或者照搬,否则实现“教学相长”的概率是很低的。
        三、 教学方式的选择当重理论支撑
        教学方式选择的前提是理清楚教学方式背后的支持理论和一定的有效的教学经验总结。在当前中学所有学科教学中,存在一个通病:那便是中学一线教师和高效教育教学理论的脱节。很多一线教师认为由高校做出来的教育教学理论是纸上谈兵,因此对教学理论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屑”。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和偏见,只有高校理论和中小学实践实现完美的结合,方能互为动力,实现螺旋式不断推进上升。   
        四、教学方式的选择当形成个人风格
        对于中学生而言的,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爱上某一门学科是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如果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生上述“爱屋及乌”式的良性教学循环那自是一种幸运。
参考文献
[1]关静河.论新媒体背景下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9(29).
[2]张继中.论中学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J].江西教育,2019(15).
[3]杨庆芬.中学数学的思想方法的现状分析及思考:以初三数学教学研究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9.
[4]梅高辉.中学数学合作教学模式建构略论[J].新课程研究,2018(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