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低段教学中的范作欣赏程度与构思引导

发表时间:2020/11/3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1月   作者:李虞
[导读]

李虞    成都市新都区锦门小学校  四川  成都  610500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0)11-090-01

        小学的美术课堂是可变性非常大的一堂课,它很少会有标准的、唯一的答案,在每一个孩子严厉,美有成千上万种,可能性也有成千上万种,一年级上册美术课羌族鞋垫的课程,从本课的教学案例中,有以下所思所得。
        所得一:学生是可以自主感受有规律的美。
        低年级的孩子所见所谓不多,对于民族性的艺术美的感知更为原始和陌生,他们会认为颜色对比的鲜艳是美,认为颜色搭配的漂亮了是美,认为画的形状很真实是美,认为花纹呈现出来很漂亮是美。这些感知的结果,我们就可以倒回去去让它们变成有迹可循的规律。
        绘画的色彩是传达精神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但它有别于“日常语言中的颜色”,它是视觉艺术的一种“形成语言”。它在塑造艺术诸多要素中的显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在小学美术世界中占有至高无上地位。澳大利亚心理专家经过大量实验证明:年龄越小的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辨别与选择多是根据对视觉有强烈感染力的色彩进行的。人的颜色心理倾向会受年龄阶段、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等因素影响的,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思想纯洁、好动并好奇心强,容易被纯色、明亮度高、饱和度高的色彩所吸引,红色、黄色、绿色、蓝色等视觉敏感色都是可以产生强烈视觉刺激的颜色,都能在第一时间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因此,应正确引导学生对色彩的感受。
        颜色美,为什么羌族的鞋垫的颜色美,我首先告诉孩子们某个颜色是来自于大自然的某种事物,孩子们知道了颜色不是凭空画上去的,它们的选择来源于现实,同时给他们限制羌族颜色的使用范围,在这样的范围中去选择颜色搭配,就容易画出有羌族艺术味道的作品。为什么颜色搭配又美了呢,因为它也是有规律的,孩子们在实践中发现,蓝色和红色都是羌族颜色,当我们把深红色和深蓝色搭配在一起时,整幅画就会比较暗淡,细节对比不明显;因该是深浅搭配才会有对比,比如深蓝色和粉红色,深红色和浅蓝色,这样孩子们在失败后再去实践,就会记忆深刻,并且在以后的其他作品中体现出来这一规律,但是这个过程的关键是教师要及时发现他配色的不恰当,及时当众进行评价和提示。有人说美术课好上,就是教师示范学生画画,确实我们的美术课堂需要示范,但是示范什么,示范到哪种程度,示范具体的现象还是普遍的对象,示范特例还是示范规律,这些都是需要斟酌的,我认为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感知能力去选择,多示范规律性的事物,少纠结偶然性的事物,才能把握整体,提高优秀作品的概率。
        所得二:欣赏作品的强度要达到学生的心理印象程度。
        我的学习经历告诉我,学生的艺术印象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他的所见的累积,能影响他认知美感,并把这种现象美感作为一种习惯。在美术课堂上,就是作品欣赏环节。作品欣赏并不是随意选择的,它们不能和教师预想的学生作品效果相差太多,范例作品水平太低,学生很容易不按照要求作画,甚至降低对教师和课程的期待,范例作品的超出学情太多,使得学生把教学重点和欣赏的作品无法连接,他没有参考,学习经验找不到着力点去印证,她的作品就无从下手或重点凸显不准确。羌族鞋垫这一课,重点是鞋垫的形状把握和羌族云纹、羊角花、颜色的运用。



        我做了两个教师示范作品,把教学重点统统体现在其中,那么在学生的作品中呢,偶有和我不同颜色或者不同花纹排列的情况,但都是规律中可以允许的,甚至会别有其他的美感。所以在今后的低段教学中,我会继续严格、精心准备欣赏的范作,让学生的作品向优秀作品的标准靠拢,这一点需要教师有耐心,去强调和总结优秀作品的要点,给学生留下印象,对他们寄予创作出优秀作品的期待,当优秀的作品作为一种现象,大家就会你追我赶,整体的作画水平和美术欣赏水平才会提高。
        生活中处处有艺术,美术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之美,因为艺术就在身边。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人的大脑信息80%是来源于视觉下的观察,而观察在美术学习中不但伴随着思维与记忆的产生,而且是收集与储存美术知识的窗口。因此,培养小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为进入色彩世界可以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在美术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生们想象力丰富,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幻想,渴望使用喜欢的色彩描绘自己心中的世界,画出自己蓝天下的七彩童年。为了使童年的色彩更加丰富多彩,他们渴望学习到更多的美术知识,以此来完善好自己的蓝图。美术教师要将各种颜色的情感特征引导学生认知、理解与感受。为小学生的想象力增加一些可变元素,使小学美术教育中富有感情且充满变化的色彩教学焕发出神奇的艺术魅力。
        美术课中提倡带领小学生们多多接触生活,在活动中成长,让他们在大自然中感受绘画的魅力,通过经过他们的想象加工创造出比现实更为鲜明的形象。给孩子提供范画,就如同与给孩子一个玩具一样。这样仅仅只是只要能让孩子会画这一个当前的事物而已,并没有真正满足孩子内心的需求。
        如:在户外,老师带领小学生通过对树木花草、周围事物的观察,在画纸上进行构图,想象添加一些事物或人物,现实和想象结合进行再创作,勾勒出一幅完美的画卷,达到提高创造能力的目的。    
        所谓的“帮助”就是做范画,这种方式不过是对孩子的自由创作和自信的一种干扰;并且由于它抑制了情绪的释放,所以还有可能会妨碍孩子未来的幸福。总之,如果我们认为“帮助”的意义在于让孩子对她的体验变得更加敏感,那么我们把这种“帮助”称作引导——“孩子,你采花时感受如何?你是站着采的吗?你的胳膊呢?采的是什么花?什么时候釆的?为什么采花呢?你最喜欢哪种花?”等等。这些问题会让孩子意识到很多以前想都未曾想过的事。这样的引导让孩子对所要表达的事物变得更加敏感,是非常有益的。这样才是正确的帮助。
        有效地引导小学生对美术的创作能力与想象力,是一个长期又慢长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有耐心,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教导,提高小学生在绘画中创作能力的同时,不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多加鼓励,让他们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体会美术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引自《例析小学美术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有效感受色彩》 作者:王淑琼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06期
[2]引自《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杨景芝 著
[3]引自《创造与心智的成长》 (美)罗恩菲德 著
[4]引自《论小学美术的教学欣赏课》  徐立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