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学术写作中的数据评论:认知、篇章、语言

发表时间:2020/11/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   作者:王原森
[导读] 数据评论是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独特且关键的一个环节,研究者的真知灼见往往主要体现在这部分内容中。针对国内学习者对英文学术写作中的数据评论普遍缺乏认知和实践的问题,研究通过观察、采访与教学总结相结合的途径,主要从认知维度、篇章维度和语言维度提出了该文体写作必须具备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王原森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  江苏  泰州  225300
【摘要】数据评论是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独特且关键的一个环节,研究者的真知灼见往往主要体现在这部分内容中。针对国内学习者对英文学术写作中的数据评论普遍缺乏认知和实践的问题,研究通过观察、采访与教学总结相结合的途径,主要从认知维度、篇章维度和语言维度提出了该文体写作必须具备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关键词】数据评论;英文;学术写作;认知;篇章;语言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1)01-038-02

A Multidimensional Research on Data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in English Academic Writing: Cognition, text construction, and the language
by WANG Yuanse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Taizhou College, Taizhou, Jiangsu 225300)
【Abstract】 As a special and significant part in academic writing, data analysis & evaluation is at the point where researchers’ true knowledge and wisdom could be exposed. Based on many domestic learners’ lack of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n the data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in English academic writing, with the author’s observation, the interview and the real teaching reflection,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is employed to shed light on these problems, and correspondingly, some knowledge and methods are raised from the dimensions of cognition, text construction and the language.
【Key Words】data analysis & evaluation; English; academic writing; cognition; text construction; language

一、引言
        数据评论,在信息高速传播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既可被视为一种对数据进行解读与评估的行为,亦可被视为各专业学科领域普遍使用的一种文体。数据,源自对客观事物的统计,常以数字表格、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或专业领域的特殊图像等形式呈现,或嵌入文中,或附于文后,为研究者的论述提供佐证的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参考分析的依据。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例如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测试的写作部分均曾要求学生读数据图并完成相应的写作任务,然而大部分学生不知道该从何说起,使用业已积累的英语语言知识中的哪部分语言来完成描述、分析和讨论;在通往国际教育的道路上,雅思A类的小作文更是学术特征鲜明的数据分析评论型写作任务,且往往成为大多数受试者的得分拦路虎。即便是擅长议论文写作的英语专业学生,也表现出数据评论方面的短板。
        结合观察、采访和教学总结,本文将从三个维度(认知、篇章、语言)探索数据评论写作的有效方法。
        二、认知维度
        任何人对客观事物具备完善的理解和操作能力的前提是对于该事物的认知。认知不足,则“动”、“谈”不得。对于用英文对数据进行解读、分析和评论,受访学生普遍表示不熟悉,可见学生在这方面是缺乏语境(context)和情境(situation)[3]的。一方面,目前国内学生相对较少涉猎英文学术类文章,缺乏与真实世界中物体的互动(即缺乏情境),故而所能建立起来的对应认知模型是不牢固的、模糊的(即缺乏语境)。另一方面,我国英语测试的写作文体相对集中,以议论文和说明文为主,受试者通常只需表明自己观点,配以支撑的论据或说明即可,通过记忆模板、套辞等辅助途径,受试者表示不难。然而,当写作任务内容源于其他客体,不由受试者自己决定时,障碍随之产生。换言之,受试者更擅长用英文表达自己的主观看法,而在诠释客观数据方面的经验和能力则显得捉襟见肘,时常感觉思路不整,所用句式重复有限,不知如何表达。正是因为缺乏对数据评论的认知和现实体验,受试者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单纯地使用文字描述全部的数据信息,忽略主次、轻重;要么对数据做过分解读而得出并不科学严谨的结论。
        因此,首先,必须让学习者明白做数据评论的目的是将数据分析、解读所得信息以文字的形式有逻辑地呈现出来,过程中需要凸显重要的数据结果,比较和评价那些相关却不同的数据项目,通过数据去评估特定理论与大众共有观念或行为的契合度,评估由特定途径产生的数据的可靠性,或讨论数据可能产生的影响,而非单纯将数据转化成文字。本次调查中,在未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面对历时二十年的两国经济情况对比曲线图时,随机抽取的我校两个非英语专业大二班级102名学生中有超过62%的学生选择按时间顺序一步步描述数据变化而导致文章繁冗、句式重复,部分学生选择放弃任务,仅不到16%的学生能胜任该英文写作任务。“仅仅用文字重复数据信息”对于中低年级的大学生而言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即将提交学位论文或发表学术文章的学科新人而言无疑是危险的,因为这可能被读者解读为作者无力做研究分析,或“作者认为读者无力看懂数字,所以处处都描述”[2]。综上所述,理解数据评论的目的是提炼真知而后付诸写作的第一步。
        其次,调查中,很多学生所作数据评论显得琐碎零乱而欠缺逻辑,系因不知晓一个事实——其实,“英文数据评论”作为一种文体是具有其特定的基本结构范式(即,“框架”[3])的。比如,开头通常会先定位所评数据图(如“图3”、“表二”)并点明数据所涉主要内容;接着,是作者解析数据后想要突出强调的要点陈述;而后,是对上述要点的形成原因、存在的问题、可能的结果和影响、或未来预期等的分析与讨论。另外,在同时比对多个数据图时,须首先决定采取何种观察分析策略,即纵向还是横向,历时还是共时。事实上,在数据评论写作中教授学习者使用恰当的观察角度,可以帮助他们理清宏观思路,锁定要评论的项目信息的先后顺序,再依照结构范式可以顺利完成写作信息的“编织”,同时展示和共享自己的分析成果。
        最后,英文学术写作中的数据评论还涉及英语语言的使用和学科文化,这些也是要求学习者有所认知的。语言方面,必须使用英语中非口语化的较为正式的语言构式,用词和表达意思必须精准。理想的状态是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学者们使用英语写作数据评论的表达方式无限近似。然而,这又取决于学习者是否具备相关学科的文化认知模型。


由于实际此类写作中很大几率会涉及特定学科领域的知识,尽管允许合理的推论或对未来预测的存在,学习者对数据的解读和评论至少须是客观的、符合逻辑的,并且必须符合特定的学科文化模型,才能使得学习者的数据分析结果容易被其所在社团的成员普遍认可。故而,在进行书面英文数据评论时,具备相应的学科内文化认知意识是必要的。
        三、篇章维度
        在获得有关数据评论的基本认知后,谋篇布局即是作者要考虑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应始终贯穿于英文数据评论中,因为任何一次数据评论的写作都可以在体现作者英语语言精通程度的同时,使作者的思路跃然纸上,并由读者检验和评估作者的观点合理与否。
        谋篇时,作者首先应对所评论的数据进行定位,使得读者能够明确与评论相关的数据所在位置。随后,作者可以使用“指示型摘要”(即指明数据的主题)或“信息型摘要”(即提供业已总结出的重要数据信息)[2]作为篇章/段落的主题句或核心内容,以便读者对此部分内容有自上而下的了解。然而,实际训练中,我们的学生用英文概括数据主题和信息的能力往往是不足的,这是一个有待攻克的课题。
        在数据评论的篇章结构中,那些应当且已经被强调凸出的要点不仅能够印证作者良好的判断能力,更能彰显作者的专业智能。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必须区分信息中所包含的数据孰重、孰轻,指明数据指向的趋势或规律,并在突显要点的过程中注意分寸的拿捏;也因此,仅仅使用文字描述所有的细节信息或过度解读信息均是不恰当的。当然,作者可以选择根据信息的重要性,或依据普通性和特殊性来安排分析和评论的顺序。如果出现复杂的数据比较,则更需要审慎做好关键比对项目的筛选和信息重要性的筛选,再展开文字评述。
        在结束数据评论时,讨论是不可避免的,通常要对上文所述要点做出总结性的解释说明并/或可能发生的推理结果,甚至可以提出未来可做的研究及预测。然而,此处又势必涉及到作者自身的专业研究深度和英语语言文字的表达功底。写作者应科学地基于数据事实作出精准的总结,不偏不倚。对于一般本科生水平及以下的英语学习者来说,此类数据评论写作更多的是被用于测试他们的英语语言应用、文体认知以及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总结能力方面的要求并不高;而更高级别的数据评论总结能力只在本科及以上阶段作为衡量写作者(研究者)的英文和专业水平的标准。学习者和教师可根据最终学习目的来进行训练。
        四、语言维度
        语言是交流的基础。特定的文体、交流目的以及交流形式会使所运用的语言具有一些倾向性的特征。英文数据分析评论本身属于具有科学性质、学术性质的语篇。它以传播知识,发表新观点,形成国际学术的沟通交流为目的,并且不可否认的是各学科领域都有自身特殊的表达方式和特点。在此情境下,中国学生因缺乏接触英文数据评论的机会而时常失败于文字和句式的应用,例如,用词口语化,逻辑衔接词空缺,表达态度极端化、主观化,句式单一等。据此,笔者从通用学术英语(EGAP)的角度,对于数据评论中的英语语言的使用及教学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强化文体意识及语言认知。在学习者涉猎尽可能多的英文数据评论篇章的同时,教师应帮助他们有意识地注意该文体常使用的正式且专业的词汇及表达构式,使学习者能加速对该文体常用言语的认知,积累实用的语言资料。例如,为减少口头语的出现频次,提高学习者对书面语体的感知,教师可提醒学习者尽量少用自己最熟悉的入门级动词短语搭配,而以自身词汇库中的单个的较为复杂的动词替代。尽管正式文体中的英语语料大多较复杂,我们仍然应该鼓励学习者尽可能习得足够多的自己学科内常用的专业术语及较为正式的精准到位的构式用以辅助表达方式的多元化。
        (二)强化逻辑衔接词意识。由于汉语以“意合”为特征,使得学习者在用“形合”的英语写作时难免缺乏使用逻辑衔接类词汇的意识。因此,不妨提醒学习者从最初阅读英文数据评论时就将所见的逻辑衔接词一一标注凸显出来,并体会诸词的功能,以此加深其写作时的“形合”意识。例如,在数据评论过程中,必然会使用一些相似对比和相异对比的衔接词,similarly,equally,on the contrary,conversely等等,可以引导学生模仿使用以促进表达方式的改进升级,提高所评数据内容的逻辑层次感。
        (三)强化客观描述意识。初级学习者因为不了解学术论文的科学属性而易出现较为主观的表达方式,在选用句式时更倾向于主动语态并第一人称(I或my)作主语,然而这是不易被接受的。学习者必须努力学会拉远自己的个人角色与所表达观点之间的距离,带给读者足够客观科学的陈述,方能使读者易于信服。基于此,如“被动语态可以降低观点的主观程度”,这样的语用功能需要被学习者深入认知,尤其是以第三人称作主语(如,It作形式主语)的句式。
        (四)强化英文中的“分寸”意识。学习者在评论要强调的数据信息点时,容易有失偏颇,在于他们在英文语境中缺乏“分寸”意识,体会不到同义或近义词汇及表达构式中蕴含的分量层级的不同。例如,他们易忽略事物“可能性”的存在,普遍与特殊的差异,较多与较少的差别;或者他们担心不能有力地证明自己的推论而畏惧使用带有“不确定”含义的表达,如学生常用“A is B.”这样的判断句式,然而实际A对于B或B之于A来说只是存在的一种“可能”(如A could be B),而非唯一的确定的“事实”,故而并不能将二者简单等同。Skelton[1]认为“学生对事物能拥有那种自信的不确定是极其重要的”,这意味着学生需要对自己所描述的事物审慎分析且不失批判力,由此具备了认知态度上的科学的分寸拿捏。这样的分寸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又是需要在教师的引导、鼓励和学生的大胆尝试、不懈练习下才能逐步培养出来的。
        五、结语
        数据评论是学术英语写作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不仅考验作者的观察力、专业水平,更考验其英文学术语言功底。那么,首先,从认知的角度,作者必须了解英语学术篇章中数据评论的目的、功能及篇章的构式;然后,在此类学术篇章阅读的过程中习得特殊用途语言(ESP)的使用,了解自己所属学科的文化,努力深化数据分析和评论过程中涉及的写作认知意识;最终,才能在接受更高层的教育或者海外教育中迈向成功的大门,收获自己的专业见地。
参考文献
[1]Skelton, J. The care and maintenance of hedges [J].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1988, 42:37-44.
[2]Swales, J. & Feak, C. B. Academic Writing for Graduates Students (2nded.) [M].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4.
[3]弗里德里希▪温格瑞尔,汉斯尤格▪施密特.《认知语言学导论(第二版)》[M]. 彭利贞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第52页。
作者简介:王原森(1984-),女,江苏泰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写作、认知语言学、语用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