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与国学教育初探

发表时间:2020/11/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   作者:黎敏
[导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国学教育,则是对国学文化的一种传承.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涉及的国学知识较多,国学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等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当前小学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提高重视、优化教材、改变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对策,从而进一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地提高。

黎敏   四川省南部县第五小学  637300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国学教育,则是对国学文化的一种传承.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涉及的国学知识较多,国学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等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当前小学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提高重视、优化教材、改变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对策,从而进一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地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国学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1)01-055-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国学经典知识的学习,能够让学生熟知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对于学生良好的成长与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1],对民族精神的认同以及树立文化自信也具有重要作用。
        1当前小学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1教师对国学教育的认识和专业水平不足。邓小平指出:“只有老师教得好,学生才能学得好。”要搞好国学教育,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国学底蕴,只有教师自身对于国学知识的领悟和认知达到一定的水平,方能以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但是能够满足并且符合资质要求的国学教师,数量并不多。
        1.2教材在内容的选定和编排上还不完善。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国学内容占教材的比例较低,而且其中古诗占据了大部分,诗歌、文言文等占的比重较少[2]。在内容的选定以及上下承接等方面未能进行合理的规划,缺乏科学、系统的编排,导致教材中的国学内容缺乏连贯性和系统统筹性,影响了国学教育的教学效果。
        1.3教学形式缺乏丰富性和针对性。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国学教育的方法比较单一,多数教师在国学教育中依然采取的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在未能完全理解内在含义的情况下单纯、死板地背诵,使得阅读变得更加枯燥乏味,导致学生丧失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国学教育的作用最终难以发挥。
        2强化小学国学教育的对策解析
        2.1提高认识,领悟小学国学教育的重要性。
        国学教育有助于提升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弘扬和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而国学教育就是其中重要的方式之一。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从未中断过,并且在不断继承发扬、发展壮大。学习传统文化,领悟其精神、精髓,对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增强文化自信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小学的新课程标准对于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也有明确要求。
        国学教育有助于提升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操。责任感是一种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状态。


责任感与一般的心理情感所不同的是,它属于社会道德心理的范畴,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责任感欠缺的孩子,主要表现为漠视同伴的需求,对同学缺乏尊重。而社会责任感是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正处于认知阶段的小学生,如果连自己的父母、家庭及同学都不爱,爱祖国便无从谈起[3]。通过小学语文中的国学教育,让学生把“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作为人际交往的准则,把“留取丹心照汗青”作为为国奉献的人生信念。这些优秀的经典诗文和故事,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强化社会责任感和提升道德情操。
        2.2科学选择,充分发挥教材和配套读物的载体作用。合理选择优秀的配套读物。为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中国学教育的良好开展,提升学生的国学素养,教师还要注意拓展国学经典内容的阅读,引导学生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先选择比较浅显的、易于理解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借助故事片、图画等学生易于接受的辅助手段解读古文,不断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余时间,老师可以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配套读物,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学习,延伸国学教育和学习的范围。
        优化教材和配套读物的编排。首先是要制定国学教育标准,它是各学校开展国学教育的依据,对正确开展国学教育以及制定标准教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同时,国家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邀请国学大师、相关的专家学者、优秀的一线教师组成编写组,集中力量开展教材以及配套读物的编写工作,优化教材的编排,同时也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更好的配套读物,使配套读物跟教材有机融合。作者曾受邀参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的编写,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作为安徽省地方选修教材供各校使用。这套书的内容主要取自《弟子规》《论语》等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书籍对选取内容的背景知识、文化价值等进行了简介,对重难点进行了指导和释疑,并且提供了开展拓展活动的示例。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对一些传统文化知识进行了补充介绍,帮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中学习知识,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2.3创新变革,提升教师国学水平和创新教学方式,建立高素质的国学教师队伍。一支高素质的国学教师队伍是有效开展国学教育的关键。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不仅担负着教学任务,而且对于学生学习习惯和人格的培养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建立这样一支队伍,应从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和培养新教师两方面同时入手。选择便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要活用。活不活,关键是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不同课文、不同社会背景和学科教育的不同目标,采取不同教法”[4]。诵读法是语文教育的传统方法,任何阶段的国学教育都不可忽视诵读法的运用。周庆元教授指出:“诵读法就是通过反复诵读,疏通文字、体会感情、理解内容,同时培养情感,积累语言材料,训练读书技巧,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和记忆力,提高语文素养。”在优化小学语文国学教育时,要注意创新教学形式,以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探索既具有趣味性、又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
        国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国学教育日益展现着自身的生机和活力[2]。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国学教育的水平,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从思想认识、教材编排、教师培养、创新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来落实,推动国学教育的专业化、系统化,使之能长远、持续、有效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万福.小学语文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7).
[2]付晶晶.对国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性的思考[J].学周刊,2016(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