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十德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渗透路径探索

发表时间:2020/11/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   作者:郝鹏飞
[导读] 班级管理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项工作,给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良好保障,对教师完成教书育人目标具有积极意义。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数千年文化的积累与沉淀。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道德规范。中华十德是在“仁”、“义”、“礼”、“智”、“信”原“五常”基础上,加入“忠”、“孝”、“节”、“勇”、“和”新“五德”发展而来。高中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学习与继承中

郝鹏飞   河北省廊坊市霸州市第一中学  065700
【摘要】班级管理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项工作,给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良好保障,对教师完成教书育人目标具有积极意义。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数千年文化的积累与沉淀。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道德规范。中华十德是在“仁”、“义”、“礼”、“智”、“信”原“五常”基础上,加入“忠”、“孝”、“节”、“勇”、“和”新“五德”发展而来。高中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学习与继承中华十德,并将其充分运用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一方面有效解决了班级管理问题,一方面提升高中生的道德素质与文化素养。笔者在文章开头,先介绍中华十德含义,再结合自身班级管理经验,对中华十德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渗透路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华十德;传统文化;班级管理;渗透路径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1)01-091-01

        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美德对我国当前教育仍具有指导意义,所以,教育工作者们应善于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对其进行创新与发展。我国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对我们的精神世界具有滋润作用[1]。对高中生进行中华十德教育,对改善高中生个人气质、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将中华十德充分运用于高中班级管理,不光能规范学生的言行,还能形成良好的班风,促进学生德育、智育协调发展。
        一、中华十德含义
        古人以玉的十种特征比喻君子的十种美德,这十德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 “仁”是指中华民族的共德与恒德,主要讲人与人之间关系,是一项基本德行标准;“义”有情谊、恩谊之意,是由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牵挂及相关提携等多个方面构成的;“孝”为德之本,“礼” 、“智”、“信”、“忠” 、“节”、“勇”均属于中华传统美德;“和”有和谐、和睦之意,中华传统文化将“和”视为最高价值,可以说是最高的道德境界。
        二、中华十德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渗透路径
        (一)以“孝”、“节”思想,提升学生文化修养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进行德育与文化建设的基本工作内容,借助中华十德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为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可在高中班级管理中渗透中华十德教育,有助于学生提升自身道德与文化素养。


例如,针对班级内乱扔果皮纸屑行为,笔者从“节”的节制、操守出发,定期召开班会,配合班级管理制度,加深学生对高中生行为规范内容的理解,并在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再如,为解决部分学生家庭观念淡薄、孝心观念断裂等问题,笔者让学生以“孝心”为主题,开展一次孝心教育活动,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布置学习园地、创办黑板报、演讲比赛等内容,将“孝”的气息充分渗透至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心里。
        (二)以“信”、“忠”、 “勇” 思想,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
        班级管理工作不能仅靠教师一人,还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所以,教师在管理班级时,为提升班级管理效果,教师应在班级选拔班委会成员,选择那些责任心强的学生,协助教师共同管理班级事务。班委会成员除明确自身职责外,还应发挥自身才能与智慧积极服务于班集体。教师将班级管理工作委任于班委会后,就应做到信任,班委会成员更要诚实守“信”,“忠”诚于班集体,“勇”敢承担责任,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营造和谐、健康的班级环境。班委会成员在管理班级事务时,应时刻秉承“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原则,在解决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时,充分协调班级内矛盾,做好自身表率,赢得班级同学们的认可,从而促进班级管理质量逐渐提升。
        (三)以“义”、“礼” 思想,提升学生的班级凝聚力
        古语有云:“人心齐,泰山移”。一个班级若想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风,集体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促进班级凝聚力提升的最好方法就是组织学生参与班级集体活动。在开展集体活动前,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礼”与“ 义”的深入教育,懂得“礼”乃礼貌、礼节,其是社会交往之道,理解“义”乃大义、公平、公正,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明白个人是集体的一员,个人行为不仅对班级整体形象具有重大影响,还易影响学校形象.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学校举办的班歌合唱比赛,要求学生饱含热情的认真练习,遵守班级与学校纪律,以嘹亮的歌声参与比赛。最终班级成绩名列前茅,达到了“众人同心、其利断金”的效果。
        (四)以“仁”、“智” 思想,创设“和”谐班级氛围
        “仁”最初是由孔子提出的,其是指仁人、仁爱及爱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主张,主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包括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还包含对他人之爱[2]。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智慧及与智之意,并以学而致知为目标。所以,高中教师在管理班级时,除以“仁爱”思想为指导外,还应以自己的聪明“智”慧,管理班级事务,满足学生学习、生活与心理等多方面需求,为学生创设出一个和谐的班级氛围。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应充分重视中华十德对班级管理的重要作用,通过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将中华十德充分渗透在高中班级管理中,促使学生形成良好品质。
参考文献:
[1]孟庆杰.基于传统文化的高中班级管理浅析[J].鸭绿江,2019,(20):99.
[2]王青.在班级管理中有效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73-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