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春艳
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特殊教育学校
摘 要:生活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培智学生由于认识水平低下,逻辑思维、数理能力较差,学习数学要比普通同龄儿童困难。因而,在培智数学教学中不能一味照本宣科,机械围绕教材编排实施教学,应突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培智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关键词:培智教育;数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
传统培智班的日常教学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课堂缺少互动交流,师生间缺少亲近感,总是有一种无形的墙横亘在师生之间,无法深入沟通交流。良好的课堂互动是培智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师必须营造民主、和谐、自主、深入的师生互动,才能使培智教育课堂更加高效、高质。
一、课堂师生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互动形式单一,缺乏小组学习
两个班的互动方式是师班互动和师个互动综合的形式,缺乏师组互动,致使形式过于单调,互动不足。正如前面提到的,在培智教育中,学生之间缺乏小组之间的学习,很容易导致学生之间不会交换思想,不主动探讨学习,不会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和普通人一样是一名社会化的人,是需要通过自己的技能在社会上立足的,没有合作精神很有可能在人际交往、工作中遇到阻碍。
(二)教师对学生的不公正对待?
对上面的“课堂师生互动对象的差异”进行分析发现,教师因性别、职务、成绩而区别对待学生,表现为给女生、班干部及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以较多的互动机会,这就导致在一堂生活数学课中,有的学生可以与教师互动四五次,而有的学生只能跟教师互动一两次,还有个别学生一直被遗忘在角落,与教师没有互动,这正是师生互动不公正的一个表现。并且前面提到,教师往往为对学习成绩好或一般的学生以肯定性评价,而且在言语互动的过程中也表现出更大的耐性,而对学习差的学生以否定性评价,较少甚至不给学习差得学生思考和充分表达的机会,语言表达倾向于专制、否定和控制。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我们看不到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爱”的成分,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之间的差异会愈加扩大,而且学生无法学会与人正常交往,无法体验平等、民主与尊重。
三、结论与建议
(一)填补师组互动的空缺
针对师生、师班互动为主的培智教育课堂师生互动模式,有必要填补师组互动的空缺。分组可以兼顾集体教学与个性教学的优势。
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合作动力,促使小组成员能够更加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不仅保证了学科成绩的提升,更促进了他们情感发展和社交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合理平衡了课程教学进度,由于每个学生的能力水平不一样,对教学进度安排也应因人而异。通过小组竞争,促使小组成员间的团结合作,相互帮助,为了共同的目标而不断努力、拼搏,缩小了学生间的能力差距,使课程教学安排更加平衡、统一。所以教师为了建立一个有效的课堂小组,需要做的是: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成绩等分组,小组成员水平相当,并根据发展状况适时调整;原来的“排排坐”需要重新调整,将每个小组的座位安排成“马蹄形”,作为一个课堂学习小组的课堂空间。这样的座位有助于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面对面交流,这样学生能获取更多的信息,并且这种形式本身有助于学生集体意识的形成。
(二)让学生体验平等、民主与尊重
教师在课堂互动中给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互动机会,这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因此提倡学生在平等、民主与尊重的师生互动中学习是必然的,具体表现在:教师平等地对待有差异的学生,不论是学习成绩、性别、个性特点的不同,还是在班级中职务的不同,均一视同仁。在提问问题、评价学生、进行各种选拔、处理学生发生的矛盾冲突时都要平等对待,给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另外,教师应认识到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接纳学生的差异,不论成绩好坏,不专制,尊重每一位学生,在互动中多用鼓励的语言激励成绩差的学生。最后,教师在课堂互动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重差异,考虑学生在智力程度、个性、知识水平方面的差异,发挥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如对提问同一个问题,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可采取不同的互动方式,分配相应的互动时间。学生在这样平等、民主与尊重的课堂互动中不但能快乐、轻松学习,并且能学会与其他同伴交往,逐渐摆脱自卑、厌学及对教师的恐惧,从而健康、自信地成长。
(三)反思
生活数学这门学科对于学生来说相当难理解,借用我实习时的指导教师的一句话:“数学对于这些孩子犹如天方夜谭。”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学生教育的侧重点应该是什么。尽管素质教育在教育界传播开来已有好几年,但为了升学率,一些学校仍然实行应试教育,培智教育也是如此。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需要的是立足于社会的技能能力与独立的人格,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多的应该是情感態度的培养,以及人际交往、专业技能的学习。所以作为培智教育的生活数学教师,在师生互动中,除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外,还应与其他教师一起,加强和学生的情感交流,让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进行得更加顺利。
总之,培智教育不同于正常的学校教育,培智教师也应结合教学实践,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培智学生的参与兴趣,增强课堂教学互动,活跃数学课堂学习氛围,使数学培智教育更加高效,高质。培智教育是一项神圣的职业,教师应全身心投入其中,积极探索培智教育的有效途径,将培智教育水平提升至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袁维新.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S1).
[2]孙泽文.课堂互动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