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25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8月上   作者:尹文斌
[导读] 在多元文化主义的影响下,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忽视和对外国节日的热情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新一代的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来继承我们精彩的传统文化。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鱼龙中心小学 尹文斌 746000

摘要:在多元文化主义的影响下,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忽视和对外国节日的热情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新一代的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来继承我们精彩的传统文化。小学阶段是个性发展的关键步骤,可以通过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来促进学生性格和素质的发展,因此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非常必要。基于此,本文章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路径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素养;培育路径
        引言: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当中,流传下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语文教学当中的许多知识内容,都是传统文化的一种集中体现。教师应深入到语文教学内容中,充分发掘传统文化,将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可见,传统文化之重要性。无论于社会而言,还是于学生而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应该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养分”。只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不仅仅是新时代改革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更是学校教育体现的补充和完善,是丰富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手段,是新时代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树立学生文化传承意识、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正是源于此,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已然成为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路径
        (一)以汉字为教学基础进行传统文化培育
        汉字经千年传承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是人们学之不尽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乃是基础的一步,识字不仅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认识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基础。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识字中去,让新一代青少年体会到民族魅力,是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所在,也是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关键步骤。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识字认字,教师要在日常教课中提高识字认字的趣味性,首先可以使用“组合法”,即通过笔划的增减边城另一个字;再有就是“意会法”,即理解谜面的意思并加以联想;趣味识字是为了改变传统识字教学方法固定模式,做到让学生在保持极高兴趣的同时还能对汉字的印象深刻,认识到汉字的强大魅力。
        (二)以诵读方式进行传统文化培育
        童谣、谚语、古代语录等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脱颖而出,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阅读需要一点技巧来表达语言的美,因此老师必须在阅读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


例如,以《数九歌》的阅读教学为例,《数九歌》是中国民间的节气术语诗,诗的内容相对简单,但在课堂上阅读或补充照片和录像材料不足以渗透传统节气文化。在学生习惯了《数九歌》或能够背诵之后,在课堂结束时,以复活节彩蛋的形式展示了混合版本的数九歌,学生突然间兴趣很高,同时学生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体会到学科融合的乐趣。
        (三)传诵国学经典进行传统文化培育
        阅读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大量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近些年来,文化类的电视节目在社会上获得了极大的好评,其中不乏许多国学知识丰富的选手,这样可以看出社会对于了解传统国学经典很有渴求度。虽然国学经典中有一些与时势不相符合的部分,但仍然有许多值得传颂与传扬的理论,不合适的部分就要予以剔除,传播传统文化要紧贴时代发展。传诵国学经典也不是盲目选择背诵,而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并在生活中寻找与其相适合的使用场合将其应用其中。对于国学经典的选择也要谨慎,所选的要具有综合性涵盖多类知识。学生对于不了解的内容可以在课上提出来一同讨论理解,以此深化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四)引入游戏或故事教学进行传统文化培育
        游戏和故事的形式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强,课堂氛围也更加轻松,事实上,小学课本中的很多寓言都可以用游戏或故事的教学形式呈现,教师可以抛开课本,用更通俗的语言对学生倾诉,同时还可以延伸到课外故事,例如国民耳熟能详的《西游记》,教师给学生讲述故事之后,对学生说明故事内涵,孙悟空大闹天空是体现了什么?其实体现的是阶级斗争,以及孙悟空大无畏的反抗精神,教师引导学生以孙悟空为榜样,能培养学生不畏强权的优秀素养。
        (五)开展时间活动进行传统文化培育
        我国文化发展几千年过程中伴随着不少民俗活动,例如春节贴春联、元宵节猜灯谜、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赏月等等,每个节日都蕴含着不同的文化习俗.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可以按照时节的不同向大家讲述节日的由来,在放假前可以布置和节日相关的假期作业,比如写一篇关于节日的小作文,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体会节日的乐趣又能学习到知识,在感受浓厚节日氛围的同时又营造了课堂的活跃氛围,还能让学生对传统节日有更深一层次的了解,更有助于学生接受并学习传统文化。
        结束语
        总之,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当中,通过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能够深入地认知与了解传统文化。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能够在今后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黄莉.核心素养背景下传统文化对语文课堂之影响[J].华夏教师,2019(02):33-34.
[2]芝世珍,刘银霞.浅谈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价值[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09):155-156.
[3]张春影.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J].语文建设,2018(12):61-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