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与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3期   作者:李勇琴
[导读] 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协作、分享精神、为学生在社会性的群体中适应和发展作准备。课前研究,选取内容,消化教材。课间研究,解决问题、分享成果。课后研究,开展活动、探索未知。

李勇琴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摘要】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协作、分享精神、为学生在社会性的群体中适应和发展作准备。课前研究,选取内容,消化教材。课间研究,解决问题、分享成果。课后研究,开展活动、探索未知。
【关键词】课前研究,课间研究,课后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1-051-01

        随着高中课改的深入推行,研究性学习理念越来越受重视,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里斯和福茨指出:“如果让我们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研究性学习。”高中教学如何组织研究性学习?下面从自身实践,谈谈一些不成熟的体会。
        首先:课前研究,选取内容,消化教材。 
        新课程内容多、难度大,课时相对紧张,所以布置学生课前预习、熟悉教材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高中历史新课程专题式的设置,更重理论分析,学生在预习时,要想很到位的理解教材,存在一定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开展“生生合作”预习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一般以《课程标准》为蓝本,适当整合内容,课前布置预习题,要求学生带着疑问去消化课本。
        【案例1】:必修(1)《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预习题
        (1)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什么? 其发展中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
        (2)以隋唐和北宋为例,说明统治者是如何解决上述两对矛盾的?
        (3)该制度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何积极或消极影响?你有什么认识?
        针对上述内容,由于跨度大,内容多,课前预习时,一般要求同桌或前后左右协同。小组成员内部分工,到图书馆、上网查阅有关资料,资源共享。预习时,注意下列环节:阅读目录。明确各目录间的相互联系,区分孰史孰论;找出核心内容在疑难处标记,做好读书笔记并相互交流,取长补短。通过生生研究合作,列出本课的基本线索或初建知识框架;结合预习题目,研究性小组协力解决,使“教材”转为“学材”。当小组内部意见不一时,有关同学负责记载并与老师交流,课堂上重点解决。
        其次:课间研究,解决问题、分享成果。
        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协作、分享精神,为学生在社会性群体中适应和发展作准备。培养学生的研究性精神和技巧不仅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更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课堂是研究性学习的重头戏,课堂上 怎样才能有效组织研究性学习呢?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科学分组是学习成功与否的前提。
        根据小组内各成员的自学能力、学习成绩、社交能力、性别、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一般为4-6人为一小组,班级大概可分为10—14个小组。考虑到现实操作的可能性,在安排座位时就可考虑进去。


小组内有一定的分工,每位学生都担任某一特定的角色,如领题者、操作者、报告者、检查者等,而且这些角色要轮流担任,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既知己又知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精神。
        第二、独立思考是研究性学习质量优劣的前提。
        研究性学习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公开课中大多有一个雷同现象,教师一出示问题或者某个学生发现问题,就直接要求学生交流讨论,学生根本就来不及独立思考,也更谈不上有目的的交流,有深度的探讨?,一声令下,教室里轰轰烈烈,表面气氛活跃,但实际意义不大,研究性学习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教者也采取了分组形式,要求学独立思考后按照研究性小组讨论。
        【案例2】:必修(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P10《学思之窗》要求:
        (1)阅读材料分析两场辩论,说明双方各抒己见的理由是什么?(分封制、郡县制)
        (2)秦始皇为什么会采纳李斯的意见实行郡县制而不实行分封制?
        研究性能提高人的能力,能结晶集体智慧,但只有以独立思考为前提,才会有深度的探讨,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应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第三、生生合作,共享成果、是研究性学习成功与否的核心。
        当确定好研究性内容以后,首先是小组内部分工探讨最佳方案。相互启发、相互激励、互疑互问,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参与交流展示的机会,同时也要虚心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研究性学习,不同智力水平、心理特征、认知结构、思维方式的学生真正实现了资源互补,使得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交往过程和发展过程,正如一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学生学会在讨论中竞争,在竞争中研究性,在研究性中解疑,在解疑中与他人共享成功的快乐。由于研究性学习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对于结果只要言之有理,就应尊重,正所谓“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最后:课后研究,开展活动、探索未知。
        在教学中由于受到课时限制,不能对每个问题都作入广泛地探讨,也不可能将教材之外的新史料、新观点都一一介绍给学生。因此,学生的课后研究性也显得尤为重要。可以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编辑历史小报、制作历史课件、观看历史影片、开展社会调查、参观历史遗存等。
        【案例3】:学习必修(1)关于近现代中日关系的调查表,某组设计如下:
        (1)以班级为单位举办纪念抗日战争专题资料展览。
        (2)进行历史调查:设计并实施调查方案。 
        长期举办类似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一些学史治史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更能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提倡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否定其他教学形式,正如一位学者所指出的:“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为学生自主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为学生在社会性的群体适应和发展作准备。这三种价值趋向互相并行而又互相补充。” 所以说“学无定法、贵在得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